公開資料顯示,鴻博股份于 2008 年上市,公司主要從事安全印務、彩票新渠道服務、書刊印刷與高端包裝印刷等業務。實際上,鴻博股份的業績一直較為低迷,甚至在 2022 年首次出現虧損,不僅如此,公司已經連續五年扣非凈利潤為負。
也正是在 2022 年,鴻博股份設立全資子公司北京英博數科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英博數科),并與中關村中恒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下稱中關村中恒文化)、英偉達公司共同合作成立北京 AI 創新賦能中心,開展人工智能科技領域項目建設及運營服務。
(相關資料圖)
與業績低迷截然不同的是,二級市場方面," 蹭上 "AI 巨頭英偉達的鴻博股份,自 2023 年以來股價屢創新高,與今年年初首個交易日的開盤價 6.65 元相比,鴻博股份的股價一度沖高至 41.98 元,漲幅高達 531.28%。
截至 7 月 7 日收盤,公司股價報收 35.55 元,跌幅 3.63%,當前總市值為 177.2 億元。
否認迎合市場熱點影響公司股價" 攀上 " 英偉達之后,鴻博股份行事似乎也變得高調起來。
鈦媒體 APP 注意到,公司于今年 2 月起便不斷接受機構調研。2 月 20 日,鴻博股份在一場機構調研中首次對外 " 放風 ",表示北京 AI 創新賦能中心已投入實際運營。
隨后在另一場機構調研中,鴻博股份又表示,子公司英博數科可以代理銷售英偉達的相關產品,同時依托和英偉達的緊密合作關系,公司可以結合客戶的具體應用場景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價格以及穩定快速的調貨優勢。
此外,公司在互動易平臺也曾多次發布未來預計開展的算力業務情況。
彼時,有相關報道稱,鴻博股份在機構投資者調研活動中不斷釋放利好消息,就相關業務的未來預期情況進行說明,但未就公司目前是否具備相應的資金、技術及人才儲備實施上述項目充分提示相關風險。基于此,鴻博股份被質疑存在通過互動易回復投資者咨詢、公司高管微信朋友圈、配合媒體報道等多種渠道選擇性發布相關利好信息,存在迎合市場熱點影響公司股價的情形。
在本次回函中,鴻博股份表示不存在違反公平披露原則的事項,并強調公司未向任何媒體、自媒體提供過有違上市公司信披規則的通告或商業稿件,對其 " 存在迎合市場熱點影響公司股價的情形 " 的說法進行否認。
值得一提的是,鴻博股份對 " 涉及夸大性描述 " 這一說法一并進行了否認,公司表示,目前英博數科的算力出租業務發展符合預期,相關客戶均已簽署合作協議,人才建設儲備也有序進行,不涉及夸大性描述。
與英偉達的合作真相何如?
雖然鴻博股份與英偉達的合作引來了資本市場的追捧,同樣也引來了交易所的多次關注及問詢。
5 月 26 日,鴻博股份收到深交所下發的年報問詢函,要求對 AI 創新賦能中心以及與英偉達的合作模式等事項進行說明,隨后公司于 6 月 20 日回函。
同日,深交所再次發函,要求鴻博股份嚴格按照年報問詢函要求,就部分事項進一步強化核查及風險揭示。鈦媒體 APP 注意到,深交所對鴻博股份涉及與英偉達合作事項的相關內容進行 " 全方位 " 追問。
據悉,鴻博股份子公司英博數科為北京 AI 創新賦能中心的指定運營方,具有建設運營智算中心、AI 創新孵化加速器等多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同時,英偉達向鴻博股份提供包括深度學習、NLP(自然語言處理)等相關技術與文檔支持,以及在英偉達許可的范圍內的合理使用 "NVIDIA" 標志。
看似鴻博股份與英偉達有緊密的合作關系,但當深交所問詢公司與英偉達的合作是否與其他境內合作客戶的業務內容存在重大差異時,鴻博股份卻表示無法說明。
鴻博股份回函稱,英偉達在國內的合作客戶采用多種合作方式,每家合作伙伴在品牌宣傳和合作內容上存在差異,且涉及英偉達業務的各個方面。目前,鴻博股份只了解自身所涉及與英偉達合作業務中各方的權利與義務,不了解英偉達與其他公司的合作內容及模式,因此無法說明其中是否存在差異化程度。
前文提及,公司曾在互動易平臺多次發布未來預計開展的算力業務情況,其中包括公司在 1 年內為某大模型研發團隊提供不超過 256 臺服務器對應 1280P 算力;為宣亞國際未來 12 個月內提供 OrangeGPT 所需算力等。
那么鴻博股份曾頻頻談及的算力業務究竟成效如何?
據回函顯示,鴻博股份已就算力服務與兩家大模型研發團隊簽署正式合同,但合同金額按上限并未達到信披標準,意味著合同金額并不大。
同時,公司稱已與宣亞國際簽署了一個框架性合同,涉及算力平臺、3D 內容云設計平臺等方面的合作,但具體的服務器租用方式、數量和金額尚未確定。而公司 5 月份的算力出租業務收入僅為 75.47 萬元,扣除成本后毛利只有 12.51 萬元。
鈦媒體 APP 注意到,公司投資建設的北京 AI 創新賦能中心面臨著低回報率和長投資回收周期的問題。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測算,該項目的首年投入達到最高點,現金流入為 4526 萬元,現金流出卻高達 2.73 億元,導致累計所得稅后凈現金流為 -2.28 億元。
該項目隨后每年仍需持續投入約 9000 萬元,直到第 7 年才能實現凈現金流的回正,且僅為 1105 萬元。據公告,該項目所得稅后靜態投資回收周期是 6.7 年,動態投資回收周期則達到 11.52 年。
業績低迷,兩次股權激勵均僅以營收作為考核目標6 月 13 日,鴻博股份公布 2023 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激勵對象共計 11 人,激勵對象包括公司董事李寧、副總經理周韡韡以及 9 名英博數科骨干人員。
在業績考核方面,鴻博股份設置了 2024 年 -2025 年兩個考核年度,考核對象包含鴻博股份和英博數科。具體來看,2024 年 -2025 年,鴻博股份需實現營收不低于 5.97 億元、6.51 億元;英博數科則是不低于 2.73 億元、3.27 億元。
鴻博股份曾于 2022 年發布過股權激勵計劃,激勵對象僅為周韡韡,業績考核目標分別為 2023 年、2024 年鴻博股份營業收入不低于 5.69 億元和 5.97 億元;英博數科營業收入分別不低于 7531.72 萬元、2.73 億元。
可見,兩次考核均僅以營收作為業績考核目標依據,且激勵對象均包含周韡韡。
結合兩次股權激勵,深交所要求公司說明以營收作為業績考核目標依據的原因,以及第二次對周韡韡進行股權激勵的必要性。
鴻博股份在本次回函中表示,印刷業務營業收入自 2018 年以來總體下行,目前公司又處于虧損狀態,加之公司剛進入 AI 算力運營業務,即處于投入初期,需要通過股權激勵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公司選擇營業收入作為股權激勵的主要考核指標。
具體來看,2018 年 -2022 年,鴻博股份營收分別為 7.06 億元、6.27 億元、4.74 億元、5.74 億元、5.46 億元;報告期內,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 514.31 萬元、3530.93 萬元、2545.83 萬元、913.9 萬元、-7506.95 萬元,公司于 2022 年陷入虧損,今年一季度,公司的歸母凈利潤為 -1825.11 萬元,延續虧損狀態。
至于第二次對周韡韡進行股權激勵的原因,公司則表示,周韡韡目前擔任公司總經理一職,需全面負責英博數科的籌建、技術研發、團隊建設、業務開拓等各項工作。因此,上述兩次股權激勵是公司對周韡韡的定位、前期工作業績及其在公司 AI 創新業務的重要性綜合評估考慮,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 作者 | 李若菡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