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蕾
2023年的梅雨季似乎比往年來得都要晚一些,野生菌大量上市的時間也略微延遲。不管是云南、四川、西藏等山區,還是長白山、慶元等地,充沛的雨水造就了溫暖濕潤的環境,茂盛的闊葉林和針葉林的共生地帶給了蕈類快速生長與繁殖的天時地利。
(資料圖片)
新鮮松茸的價格主要跟著長度飆升,未開傘也是重要的外觀指標。羅征宇攝
新鮮的松茸,幾乎一天一個價格
長在松樹根,形似鹿茸,故名松茸。這個小家伙至今基本不能人工培育,往往還分布在山林深處,采摘時先要跋涉上山,再探陡坡和懸崖峭壁,冒著不小的危險。
因為它強烈的香氣、肥嫩鮮滑的口感、豐富的營養,又讓它獲得“菌中之王”的稱號。
松茸基本都是從產地直接快遞到客戶手上,很難進入超市、菜場等傳統渠道銷售。“小柏菜”專欄作者、美食家柏建斌說,一開始新鮮松茸主要出口日本,十多年前國內才開始消費松茸。當時要買新鮮松茸都是靠云南的朋友空運,而“云南的朋友”通常也是去云南旅游才能結識到。
每年6月底到10月都是松茸季,今年松茸上市時間晚了一些。直到上周起,電商平臺才紛紛上線新鮮松茸,朋友圈的微商至今還沒動靜,各種帶貨的自媒體大V也還沒開始刷廣告。
記者詢問往年在朋友圈賣松茸、也賣蟲草和羊肚菌等的幾個云南賣家,得到異口同聲的回答:“現在太貴了。”
未“開傘”的松茸才能賣出時價,一旦“開傘”就“不值錢”了,同時也提醒大家防范遇到假冒的松茸。羅征宇 攝
7月7日,出口級別的松茸報價是約3000元每公斤,10日報價約2000元每公斤。微商表示,松茸要跌破千元關卡,起碼還要等十天半月。
記者記錄并比較了電商平臺上的松茸價格,基本上都在1300-1600元每公斤,每相差1-2厘米就差一個檔次,基本差200元。關鍵是,這還不是現貨。
電商平臺上的松茸基本都是期貨,最快的也要付款后7天發貨,還有的標明“7月17日之前發”或者是“承諾7月底之前發完”。
“你是自己吃還是送人?”詢價時,賣家會詢問,顧客說“自己吃”賣家就推薦5厘米上下的,說這個大小最好吃;顧客說送人的,他們才推薦9-11厘米以上的。
有的賣家會說“這是專門賣給你們外省人的”。
給大家參考一下,目前新鮮松茸的不同規格報價如下:
3-5厘米報價600元以下每公斤,5-7厘米報價800元以下每公斤;出口級的7-9厘米1000元以下每公斤,9-12厘米1500元以下每公斤;再往上的拍賣級就差距更大了。
浙江的有毒野生菌的中毒癥狀分類。浙江省疾控中心提供
浙江也有毒野生菌中毒風險分級地圖
野生菌能不能吃?
新聞上總是隔三岔五就出現市民吃了野生菌后中毒送急診的新聞,這個問題隔三差五就成為網友們熱議的話題。最近云南省疾控中心發布了有毒野生菌中毒風險分級地圖之后,大家更關心了。
5-8月是屬于野生菌的季節,近期產地云南的牛肝菌科的野生菌大量上市,黑、白、黃牛肝菌基本上都是158-168每斤,但是同屬牛肝菌科的紅蔥牛肝菌,也就是傳說中吃了會看到“漫天小人”的“見手青”要218元每斤。
你敢買嗎?買了敢吃嗎?
浙江有沒有類似這樣的有毒野生菌的中毒風險分級地圖呢?
記者采訪浙江省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得知,他們也整理了一份相關的有毒野生菌資料提供給大家——
在浙江,生長季節最長的毒蕈當屬大青褶傘和日本紅菇,雖然只表現為普通胃腸炎中毒癥狀,但每年3-11月都屬于高發季節,是我省引起中毒的主要品種。此類中毒野生菌還包括近江粉褶菌、毛頭鬼傘、墨汁鬼傘、白小鬼傘、毒牛肝菌等。
4-10月下雨之后,是神經-精神類毒性的野蘑菇生長的時節。此類毒蕈雖然一般不致命,但發病快,重癥易出現昏迷。主要包括熱帶紫褐裸傘、土紅鵝膏、假殘托鵝膏、斑褶菇、裸蓋菇等。
5-10月雨水充沛的日子,是腎毒性的劇毒野生菌高發的季節。此類毒蕈包括歐氏鵝膏、擬卵鵝膏、赤腳鵝膏、假褐云斑鵝膏等。
6-7月的梅雨季,是劇毒的肝毒性毒蕈的生長旺季。此類毒蕈是我國和我省中毒死亡率最高的品種,主要包括裂皮鵝膏、灰花紋鵝膏菌、擬灰花紋鵝膏和褐鱗環柄菇。其中褐鱗環柄菇的生長周期較長,只要是雨季,6-11月都可能生長。
梅雨季過后的7-9月份,我省進入高溫少雨的氣象周期,是具有橫紋肌溶解癥毒性的劇毒野生菌亞希褶紅菇的生長旺季。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毒蕈,最初都只表現為腹瀉、嘔吐等普通胃腸炎中毒癥狀,后期才會根據品種的不同顯示其本源毒性,吃菇群眾自己很難分辨。最好是去醫院時帶上采摘或食用過的野生菌。
雖然針對蘑菇中毒目前還沒有特效藥,但是可以通過早期的排毒治療降低高致命性毒蕈的死亡率。所以,控制野生菌中毒、降低死亡率的最佳方案是:早就醫、早確診、早治療。
預防野生菌中毒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采、不買、不吃
除了正規商超、菜場里賣的以人工培育為主的菌菇,如果我們在山林間看到長得“不像書本上介紹的毒蕈”的野生菌,或者收到鄰居朋友采摘后送來的野生菌,如何確定能不能吃呢?
記者采訪了浙江省農科院園藝所所長、菌類專家蔡為明。他說,對廣大群眾來說,生長在自然環境的野生菌大部分品種都不適合吃。不同季節生長的毒蕈品種和毒性存在差異,預防吃野生菌中毒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采、不買、不吃。
“比如,有些種類的毒蘑菇,長得很像大家平時吃的平菇,很容易被誤認,如果摘回家吃,很可能釀成一家都中毒的悲劇。”
“除非是山區祖祖輩輩的菇農,真正認識野生菌的人,他們吃的是有幾十年經驗證明安全的菇類。對于一般城市、鄉鎮居民,野生菌還是不要碰的好。不管是看形狀、觀顏色、聞氣味或者拿著圖冊對照,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都不能完全靠譜。更何況現在菜場、超市里賣的美味菌菇已經很多了,平菇、草菇、鳳尾菇、雞腿菇、蟹味菇、雞樅菇、羊肚菌、竹蓀……不都是美味、便宜又親民嗎?”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