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參考消息網8月22日報道西班牙《國家報》網站8月20日刊發題為《太空淘金熱:企業買賣月球資源合法嗎?》的文章,作者是帕特麗夏·埃斯特萬。全文摘編如下:
太空旅行者的新黃金時代蘊藏著一樁大生意:月球資源開采。
歐洲航天局在《歐洲航天局太空資源戰略》中引用2018年的一項研究稱,到2045年,預計太空資源收入將達730億至1700億歐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希望人類能在2025年再次踏上月球。此后,月球兩極的水和礦物將成為永久基地的必要條件。再往后,這項技術成果將為氦-3等寶藏的貿易開辟一條新的“絲綢之路”。世界主要大國都在引領一場國際監管鞭長莫及的競賽。專家警告:如果沒有秩序,銀河系可能會變成“狂野西部”。
開發利用這些資源首先碰到的法律問題是,國家或私人公司能否占有這些資源。目前的國際條約(冷戰時期通過)禁止國家將包括月球與其他天體在內的外層空間據為己有。霍金路偉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維克托·巴里奧解釋說,根據1967年生效的外層空間條約,“它們不屬于任何人”。
然而,這并不一定意味著禁止開發其自然資源。專門研究空間法的律師拉斐爾·阿里略對這種情況的看法是:“海洋屬于所有人,魚屬于捕撈者。”這種看法并非所有人都認同。正如供職于西班牙馬斯-卡爾韋特律師事務所的埃弗倫·迪亞斯所言,外層空間關系全人類,但國際條約在多大程度上允許將外層空間及其星體全部或部分財產化還有待觀察,“因為不占有原則仍然有效”。
從理論走向實踐,就會出現問題。阿里略預測說:“這種情況很快就會發生。”
為了保護小行星采礦,最有條件的國家已開始單方面將其合法化。美國于2015年通過一項法案,允許國民獲得交易這些資源的許可證,由此打破這一僵局。盧森堡緊隨其后,于2017年出臺法律保護這些活動。后來,阿聯酋、日本等其他國家也加入這一行列。
太空經濟即將迎來繁榮期。已經有幾家公司敢為人先,投下重注。個別公司已經對從富含礦物質的小行星中提取資源的可能性展開探究。
地月經濟剛一起步,便引出許多問題,對此尚沒有明確答案。其中最激烈的爭論之一是,在這樁生意中分不到一杯羹的國家是否應該以及如何獲得補償。(編譯/李子健)
責編:海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