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賀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曾這樣評價陳伯吹先生:“在我們中國,從古到今,將六十年歲月全部奉獻給兒童文學事業,陳伯吹可稱是第一個人。”
陳伯吹先生從1923年起開始從事兒童文學創作,他懷著“為小孩子寫大文學”的執著愿望,74年筆耕不輟。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文學作品,翻譯了許多世界兒童文學名著,出版了百余種書籍。在創作旺盛期,陳伯吹先生出版了《一隻想飛的貓》、《中國鐵木兒》、《幻想張著彩色的翅膀》、《從山崗上跑下來的小女孩》等優秀的童話、小說、散文集。粉碎“四人幫”后,又出版了小說集《飛虎隊和野豬隊》、《一場比賽》、《直上三千八百坎》等佳作。此外,陳伯吹先生還致力于兒童文學理論研究,他的《兒童文學簡論》是新中國第一部論述兒童文學的專著,其中著名的“童心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伯吹先生的兒童文學創作和理論是我國兒童文學的寶貴遺產,在中國兒童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他是“東方安徒生”,傾囊設立“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在國外,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國際安徒生獎”是兒童文學的最高榮譽,被譽為“兒童文學的諾貝爾獎”,表彰的是該作家一生的文學造詣和建樹。
在中國,陳伯吹先生被稱為“東方安徒生”,究其原因,我想除了他是中國兒童文學的一代宗師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陳伯吹還是推動中國兒童文學創作與發展的“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的策劃者、創始人和最初的出資人。
1981年陳伯吹用自己僅有的五萬五千元的積蓄創立了“陳伯吹兒童文學園丁獎”,1988年改名為“陳伯吹兒童文學獎”,2014年再次更名為“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現在的“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顯然不同于當初的“陳伯吹兒童文學園丁獎”了,不僅有了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的加盟,同時還加大了獎金額度,除評選圖書和單篇作品外,并增加了對促進中外兒童文學、兒童出版交流有突出貢獻人士的獎勵。陳伯吹兒童文學獎正在從中國走向世界。
他曾是多位著名作家的精神導師
秦文君:我幾乎收集了陳伯吹先生的全部已出版的作品。
秦文君當年有篇小說被內定為“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的作品,不少圈內人已知一二,都紛紛向她表示祝賀。可未等及頒獎,先傳來這篇小說在臺灣亦獲大獎。陳伯吹先生為此特地找到秦文君,希望她能夠放棄“陳伯吹兒童文學獎”這個大獎——何必錦上添花,該把大獎給更需要鼓勵的作者。這份坦率讓秦文君肅然起敬,正如她所說:“我總覺得這個舊時打扮、外表謙和本分的老人,之所以七十年如一日做兒童心靈之花的園丁,細心呵護幼小的靈魂,除了他對兒童的熾熱愛心,對人類的明天充滿希冀之外,還有一種不可改變的本性,一種可貴的尊嚴。”
陳丹燕:只有不停地寫出更好的作品,才能對得起陳先生爬六樓送書的期待。
陳丹燕剛上大學那會兒,剛對兒童文學有了興趣,有一位老先生介紹她去陳伯吹先生家借書看。然后,一借不可收拾。有一次,陳先生來給陳丹燕送書,正巧她沒在家。陳先生二話沒說,一步步扶著扶梯走上六樓,那年陳先生已經七十多歲了。這件事情一直記在陳丹燕的心里,也是一直以來寫作的動力。后來,陳丹燕的第一篇小說一經發表,就獲得了“陳伯吹兒童文學獎”,這讓她既惶恐又驚喜,寫作之路也由此開始了。
金波: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夜陳伯老為我留下的燈光。
有一年冬季,金波參加少兒讀物評獎工作,跟陳先生同居一室。一夜,金波外出辦事,回來的時候已經很晚了,但他走近賓館大樓,仰望居室的窗子,依然亮著,他以為是陳先生在伏案寫作。走進居室一看,陳先生已經睡著了,但依然為他亮著燈。第二天,金波向陳先生致歉,但陳先生卻說,我怕你回來晚了,熄了燈,給你帶來不便。陳先生說的那么平靜、謙和,讓金波感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也正如金波所說:“為兒童寫作的人應當心地善良,對生活、對未來懷有極大的熱忱。從陳伯老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從事兒童文學工作者的風范。”
“陳伯吹紀念館”開創了我國公共圖書館與名人紀念館融合的先河
為更好的樹立陳伯吹兒童文學的品牌,弘揚陳伯吹的精神,2012年在寶山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決定將陳伯吹陳列館擴遷至寶山區圖書館,面積增加到500平方米,收藏了文史資料、實物、照片等600余件。擴建后的陳伯吹紀念館原汁原味地還原展現陳伯吹先生的生平及成就,展覽與閱覽相結合、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活動功能與環境氛圍相結合、動與靜相結合,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開創了我國公共圖書館與名人紀念館融合的先河,展示了陳伯吹先生的一生和他在兒童文學事業上的成就,體現出勤奮、正直、嚴謹、慈愛的美德,凝聚成獨特的“陳伯吹精神”。
陳伯吹獎典藏書系(共5冊)
2017年8月13日是陳伯吹先生誕辰111周年,值此之際,上海高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合作推出“陳伯吹獎典藏書系”,進一步把優秀的獲獎作品推向社會。正如上海市寶山區委副書記康大華所說:“陳伯吹是家鄉寶山的一張文化‘名片’。紀念他不僅是為了懷念,更是為了繼承和發展;我們不僅要追隨他的道路,更要學習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