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享譽海內外的《詩經》研究大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著名學者、詩人、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夏傳才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石家莊逝世,享年94歲。夏傳才先生是海內外公認的古代文學研究專家,更是《詩經》研究的學術泰斗,他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詩經研究史概要》,以及之后主持創立的中國詩經學會,為新中國詩經學研究開拓了嶄新的局面。夏先生孜孜不倦、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虛懷若谷、誨人不倦的治學態度,都在激勵后輩學人在詩經學研究中“景行行止”。
夏傳才上世紀50年代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畢生精研《詩經》,著述等身。
1982年夏先生出版《詩經研究史概要》,隨后《詩經語言藝術》、《詩經語言藝術新編》、《思無邪齋詩經論稿》、《思無邪齋詩經文鈔》、《二十世紀詩經學》、《詩經講座》、《不學詩,何以言》等一批詩經學專著相繼問世;論文更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此外夏先生還主編《詩經要籍集成》、《詩經要籍集成二編》、《世界漢學詩經學》等大型《詩經》研究叢書和工具書《詩經學大辭典》。并因此形成了鮮明的學術個性,享譽學界。1993年8月夏先生發起成立中國詩經學會,當選首任會長,為海內外《詩經》研究搭建平臺。學會不僅將年會論文集結出版,還定期出版《詩經研究叢刊》,推動了中國詩經學的研究和發展。
除《詩經》研究外,夏先生還有《十三經概論》、《論語趣讀》、《詩詞入門》、《建安文學全書》(主編)等著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一代名家的深厚學殖。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夏傳才先生一生跌宕起伏,出生在安徽亳州貧苦家庭的他,幼時的記憶是母親靠為人洗衣縫窮,一個銅板一個銅板攢起來送自己到學堂讀書。
少年時國難當頭,夏傳才從十四歲投身革命到五十五歲回河北師范學院(已并入河北師范大學)工作,經歷了國家和民族天翻地覆的變革,自己三陷囹圄,英壯之年蹉跎殆盡,他曾回憶自己在苦難之中,常常背誦《孟子》中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來激勵自己。
1979年,夏先生重回大學工作,主編《河北師范學院學報》,為了把這份校內刊物辦成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他向當時多位大家約稿。他的再傳弟子、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易衛華回憶說:“夏老師博聞強記,那時候為了把學報辦好,他去向全國各學術領域的名家約稿,有很多佳話留下來。比如他可以背出《資本論》任意篇章的原文,去跟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專家討論《資本論》能半日不倦。很多大學問家之前覺得自己的文章發在一個校內刊物上‘掉價兒’,夏先生和他們一聊,這些大師們就覺得文章發在他這里,能襯得起自己的地位。”正是因為夏先生這樣孜孜不倦地工作,使得當時的《河北師范學院學報》開領新風,薈萃名家,很快就從一份校內刊物,成為了國內社科成果重要的刊發陣地,很多學者都以能在夏先生主編的學報上發表文章為榮。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夏先生與《詩經》結緣是在1941年,當時他逃亡到陜西寶雞,這里是周王朝發祥地,置身秀麗的風景與豐富的歷史傳說中,讓他在翻閱朋友家藏《詩經》舊籍過程中,對詩中描寫的那些先秦故事愈發心馳神往,從此心中產生了自己要譯《詩經》的夙愿。但是從那之后自己半生顛沛流離,直到近花甲之年時,夏先生才能一償所愿,把后半生的全部心力,投入到《詩經》的研究中來。
詩經學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近百年的現代詩經學,是對傳統詩經學的繼承、革新和發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有學者悲觀地認為,《詩經》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著作,其研究課題已被挖掘殆盡。夏先生重回大學工作后,便著手進行醞釀已久的《詩經研究史概要》的寫作。那時候,他白天編輯學報,業余時間寫書和搜集資料。夏先生精力過人,惜時如金,每天都要埋頭寫作到凌晨兩三點,并且從來都不午休,他自己解釋,“從前已經耽誤了幾十年,后半生要用休息的時間補回來。”
1982年4月,《詩經研究史概要》一書正式出版,這部著作充分挖掘了《詩經》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比較文學、文獻學以及考古學、人類文化學等多層面、全方位的學術價值,正如杜甫筆下“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有學者評價這本書“發現了前人所未發現的問題,講了許多前人沒有講或沒敢講的話”,“對一些問題作了較有說服力的分析闡述,使至今尚眾說紛紜的問題有了端倪”,該書的出版,使國內幾乎停滯的《詩經》研究開始了一次重要轉型,《詩經》研究,從觀念到方法,也因此產生了質的飛躍。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講臺上的夏先生溫文儒雅,平時他尤其注重提攜后輩。中國詩經學會現任會長王長華教授是夏先生回校后的第一批學生,他回憶,“夏先生到學校的時候我讀大二,有一次他到中文系作報告,內容就是關于《詩經》的。下課后我跟他說了一點自己對《詩經》的見解,他說‘你的想法很好,把它們寫出來,我給你發表’。1981年2月,那篇很稚嫩的文章發表在了《河北師范學院學報》上,成為我發表的第一篇學術文章。他教我們學‘詩’,指導每個學生從歷朝歷代學者的‘注詩’中選一種自己喜歡的,把305篇詩和注解都抄一遍,然后跟他講講為什么選這種注解,這個過程下來大家對于《詩經》就入門了。課余時間他還教我們檢索資料,比如《孟子》里引‘詩’的情況,抄到小卡片上歸好類。如果他看到學生有什么困難,無論是學業上還是生活中,不用學生開口他就會主動幫助。”
1993年,在夏傳才的發起和推動下,中國詩經學會正式成立,他擔任了學會第一任會長。從此中國詩經學有了組織和平臺,學者們能夠通過學會集中交流,學術研究氛圍也更加規范,弘揚了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并將《詩經》推上世界文化的舞臺。學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年會,將海內外的詩經研究者團結在一起,目前學會在國內擁有500余名會員,以及日本、韓國、美國等海外會員100余人,幾乎囊括了海內外所有詩經學研究大家。
學會秘書曹建芬長期為夏先生整理文字和書稿,說起與先生的合作,她激動得話語哽咽:“每天來夏先生家里時,只要在樓道里敲敲書房的小窗戶,先生就知道我來了,親自拄著拐去開門。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杜志勇告訴記者,夏先生在晚年仍是手不釋卷,學生們每次來家里看望老先生時,他都是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伏案寫作,直到去世前,仍然一邊吸氧一邊執筆整理世界詩經學相關的研究材料。
夏先生生前將自己的上萬卷藏書,都捐贈給了河北師范大學,只留下了自己屋中一架圖書。在這緊湊局促的小屋里,除了書架,僅有一床一案一椅,早春溫暖的陽光透過逼仄的小窗灑在書桌上,仿佛夏先生還坐在那里翻書寫字。
如今中國詩經學的發展,飲水思源,令人想起《詩經》中的《甘棠》中傳誦千古的名句,“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那甘棠樹郁郁蔥蔥,莫要剪枝莫損害,因為召伯曾休息在樹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