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革命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經注意到但尚未系統論證的命題。當前的科學技術革命與經濟全球化,正極大地推動著價值革命的不斷發生。深入研究價值革命這一命題,對于形成并加快實施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價值何以發生革命
價值革命的實質是商品價值量革命。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價值論的合理內核,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依據勞動價值論,商品價值量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簡單說,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現有的”社會平均條件下的勞動時間決定的。也就是說,不管是新生產出來的商品,還是早已存在的“龐大的商品堆積”,其價值量都是按照“現有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確定的。因此,新商品的生產不僅決定著新商品的價值,而且也決定著已有同類商品的價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只要同樣結構的機器能夠更便宜地再生產出來,或者出現更好的機器同原有的機器相競爭,原有機器的交換價值就會受到損失。在這兩種情況下,即使原有的機器還十分年輕和富有生命力,它的價值也不再由實際對象化在其中的勞動時間來決定,而由它本身的再生產或更好的機器的再生產的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了。因此,它或多或少地貶值了。”這說明,商品價值本身是動態的,商品價值量會隨著不斷延展的“現有的”生產條件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事實上,生產力水平是經常發生變化的,所以“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也會經常地發生變化,導致“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從而使商品價值呈現出不確定性。短時期內生產商品的社會平均條件發生劇烈變化,就會導致存量商品甚至整個生產體系的價值發生劇烈變動,從而引發或大或小的價值革命。
結合馬克思的有關論述,我們可以對價值革命作如下理解:所謂價值革命,是指由于生產商品的社會生產條件的變化,引起商品價值量的劇烈變動,導致原有商品價值部分或全部無法轉移到新商品中去或消費掉而發生劇烈貶值甚至失去價值的狀況。價值革命和價格波動不同的是,商品發生價值革命后,其價值絕對貶損,這時不是價格圍繞著價值波動,而是價值本身發生了變化。
每一次大規模的技術革命,都會引起相應的價值革命。從工業革命開始,價值革命就變得尖銳、頻繁起來。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突破,世界經濟交流規模日益擴大,“社會生產條件”的變化更加頻繁,價值革命更成了“家常便飯”。不僅中小公司無法避免價值革命的影響,世界大公司也如履薄冰,如果在重大技術路線上出現決策失誤,他們同樣可能面臨滅頂之災。因此,資本除了對利潤的渴求,還有對價值革命的恐懼,“克服和抵消”價值革命的影響也成了技術進步的一個動力。這樣,技術革命和價值革命形成相互鎖定效應:技術革命導致了價值革命,而為了克服和抵消價值革命,就需要不斷地進行技術革命。
價值革命的表現形式
從價值革命的原因來看,可以分為絕對價值革命和相對價值革命兩種基本形式。絕對價值革命,就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組織結構的演變等生產條件的直接變化導致的價值革命。相對價值革命是由于現有社會生產平均條件相對變化引起的價值革命。國際價值形成的過程,往往就是價值革命的過程。對于生產條件落后的國家和地區來說,這意味著商品部分價值甚至全部價值不能實現,因而會發生價值貶值甚至是價值革命。絕對價值革命和相對價值革命又是相互作用的。絕對價值革命在空間的拓展就會引發更大范圍的相對價值革命;相對價值革命導致競爭加劇,這又為絕對價值革命創造了條件。絕對價值革命和相對價值革命的這種相互作用,加劇了商品價值的不確定性。價值規律依據不確定的價值運轉,使整個生產體系的風險變得無處不在。
從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角度看,價值革命包括一般商品的價值革命和勞動力商品的價值革命。一般商品的價值革命如前所述。勞動力商品的價值革命即勞動力的貶值。勞動力只有在使用的過程中和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獲得其價值。“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性……在他的局部職能變成過剩的同時,他本身也變成過剩的東西。”技術革命的經常發生,“現有的”生產條件的頻繁變動,也使勞動力本身存在價值革命的問題。
關于價值革命思想的幾點認識
其一,價值革命存在凸顯了政府的作用。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勞動力存在“無形損耗”的問題。一種技術、一種產業的落伍必然導致應用該項技術、從事該項產業的勞動者喪失其使用價值。而這種價值革命所造成的影響并非個人所能夠預測得了、控制得了、承擔得了的。因此,國家一方面要加大創新力度,提高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另一方面必須創造條件加強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利用國家的力量幫助勞動者克服和抵消價值革命帶來的消極影響。同時,針對相對價值革命,必須努力改善生產條件,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生產條件上的差異。特別是像農業生產條件仍然比較落后的產業,尤其應在國家主導下著力改善生產條件,大力提高勞動生產力。
其二,價值革命思想深化了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增強了勞動價值論的現實說服力。這種深化表現在:其一,由于現有社會生產平均條件的變化,商品的價值量具有不確定性。“‘價值’不是絕對的東西,不能把它看成某種獨立存在的東西。”商品的價值體現的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其價值量會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動而變動。其二,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一旦商品不再能夠使用或消費,失去了使用價值,商品也就失去了價值。由于商品使用價值的降低或喪失而導致商品價值降低的情況比比皆是。價值革命理論使得勞動價值論內涵更加豐富、更加徹底,因而更加具有說服力。
其三,頻繁的、高烈度的價值革命是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一個企業跟不上技術變革的步伐,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面臨破產的風險。很多的企業往往由于某項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迅速崛起,又往往由于這項技術的過時而破產清盤,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國際價值和國別價值的矛盾更加凸顯,對價值革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克服和抵消價值革命對企業造成的沖擊成為企業生死攸關的大問題。進而言之,價值革命還關系到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關系到產業結構的變動和就業問題,關系到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和社會的穩定等諸多方面。
總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革命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價值革命會此起彼伏地不斷發生,“創造”與“毀滅”如影隨形,進行創造的同時,如何克服和抵消價值革命的影響,應當成為我們需要認真對待的理論和實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