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爆炸》
《權力的游戲》劇照。
上周,古裝劇《美人私房菜》臨時停播,意外引發了關于國產劇收視率造假的熱烈討論。這種因收視率表現不佳而被衛視采取攔腰砍劇的做法,在國產劇中并不常見。
然而,放眼海外劇市場,這種類似“斷電保護”的措施倒是很常見,是播出平臺對觀眾反響看重,出于商業利益考量而采用的常規“手段”。其實,除此之外,海外劇尤其是美劇,在生產流程上跟國產劇有頗多迥異,而其生存之道,也為國產劇“治病”提供了一些借鑒。
收視率
評價體系嚴,觀眾不愛就“腰斬”
劇集剛開播,或者播到一半就被砍,《美人私房菜》并非首例。去年3月至5月,湖南衛視就連續“腰斬”了三部大劇《烏龍山剿匪記》、《太平公主秘史》、《笑紅顏》。于正版《新天龍八部》,范冰冰的《武媚娘傳奇》,劉詩詩、胡歌、彭于晏等主演的《大漠謠》,也都因為各種原因而被衛視“腰斬”。
不過,國產劇發展了這么多年,能數出來的“腰斬劇”也不會超過十個手指頭。相對于每年衛視播出1.3萬集電視劇的巨大產量,這些“腰斬劇”不過是滄海一粟。然而放眼海外劇市場,尤其是以砍劇著稱的美劇,“腰斬”就是家常便飯了。2016年上半年,僅公共臺中,CBS就先后砍掉了老牌劇集《犯罪現場調查》(即《CSI》)和衍生新劇《網絡犯罪調查》;ABC先后砍掉了長壽劇《靈書妙探》、漫畫改編劇《特工卡特》和音樂劇集《音樂之鄉》,《神盾局特工》的衍生劇《Most Wanted》也被直接放棄了預訂;NBC今年砍掉了一系列新劇,《英雄》重啟之作《英雄重生》也上演了一輪游。有線臺方面,HBO第一季表現良好的《尋》,因為第二季收視差強人意,也難逃被砍之命。
“收視差,觀眾反響不佳,是美劇被砍的主要原因。美劇大多是季播模式,很多老劇播出多年后會進入疲倦期,如果沒有新意來維持觀眾的注意力,續季就很容易直接被砍掉。”樂正傳媒董事、研發與咨詢總監彭侃介紹道,美劇一般采取邊拍邊播的季播模式,有嚴格的評價體系來決定劇集的去留,“像《生活大爆炸》這類全民喜劇,拍攝時間與播出時間的周期相差不到一個月,觀眾對上一集的觀看反應可以直接被制作方吸收,并且在隨后的劇集中得到回饋。至于那些還未開拍的新劇,更是會采取先拍攝試映集的辦法,先在市場上試一試反響,再決定要不要拍攝全集。幾乎有一半的試映集會被電視臺放棄。美劇的生產從創意、制作到播出,是一個比較謹慎的過程。”
演員片酬
高片酬也有,但不會擾亂市場
這兩年,有關演員天價片酬的爭論不絕于耳,國產劇中一個或幾個主要演員,拿走一半以上、近億元的制作預算,導致電視劇制作經費銳減,從而影響劇作整體質量。在影視工業體制相對成熟的美劇市場,演員高片酬會偶爾出現,卻較少被行業詬病,也不足以擾亂市場的良性發展。
以熱播劇《生活大爆炸》為例,這部2007年開始在CBS電視臺播出的喜劇,一眾演員在前三季時的片酬不過只有單集6萬美元,但伴隨著劇集的熱播,到了2014年,原定于7月開拍的第八季因為主演集體要求加薪而延遲開機,直到吉姆·帕森斯(“謝耳朵”扮演者)、約翰尼·蓋爾克(Leonard扮演者)和凱莉·庫柯(Penny扮演者)的要求被滿足,每人加薪至單集100萬美元,才如約開機。這一數字在美劇的演員片酬中達到了最高標準,僅次于老牌美劇《老友記》。
單集片酬100萬美元,比國產劇一線演員單集片酬100萬元人民幣上下的標準,要高出了一個量級。不過,如果以集數來計算,三位主演出演第八季《生活大爆炸》(24集)的總收入約1600萬美元,其實也只是達到了1億元人民幣左右。這和此前國內演員單人片酬動輒就6000萬元、8000萬元乃至過億元的價格相比,顯然還是有點小巫見大巫了。
“更何況,這種片酬級別的美劇,在整個美劇市場中并不常見。”彭侃介紹說,像《生活大爆炸》《老友記》這類情景喜劇,制作層面的經費需求不高,更多依賴固定主演的人格魅力,而且歷經多年播出后觀眾會形成依賴性,會相對依賴演員,“但像《權力的游戲》這類劇集,編劇和制作需要的費用較高,制作方和電視臺就不會把錢全部砸到演員身上,而是更多采用新人,把錢花到制作層面去。所以,演員的天價片酬并非慣例。”在他看來,美劇也經歷過靠明星來吸引觀眾的早期階段,但當觀眾審美水準逐步提升,影視工業體系相對完善后,對明星的依賴程度會自然下降,“這是影視發展的必經階段,而國產劇與美劇的差距正是工業體系上的落后。”
劇集長度
周播模式,美劇最多不超26集
在國產劇演員天價片酬的討論中,電視劇越拍越長也成為助推片酬增長的一個因素。如果以單集成本最高100萬元的價格推算,集數達到60集或80集以上的劇集,單一個演員的片酬就會達到8000萬元的價格,而對于整體預算天花板在2億至3億元的國產劇來說,這基本上占了三分之一的成本。
如果認為制作方可以通過縮短劇集長度來壓低演員片酬,未免過于天真了。影評人連城認為,國內電視劇進入市場化階段后,基本采用制播分離的機制,社會公司制作完成劇集后,將成片賣給電視臺播出,同時以“單集成本×劇集數量”的方式結算。“這樣算下來,對制作方來說,當然是劇集越長越好,因此就會出現不少劇集抻長、注水的情況。”在他看來,電視劇生產對社會制作公司來說就是一門生意,因此并不會從影視藝術的發展規律來考慮。
對制播一體化的美劇來說,這個問題從源頭就被切斷了。據彭侃介紹,美國現有的主要傳統電視臺網,如CBS、ABC、NBC、FOX等,劇集的制作都是自家團隊,出售劇集DVD和采取付費方式觀看是電視劇的主要收入來源,“消費人群相對固定和細化,收視率有一定保障,電視臺的收入也不是過分依賴廣告商,因此可以在藝術水準上有自己的堅持。劇集中途被砍的情況又是常態,更不會冒險去做注水的事情了。”
據介紹,一般美劇的長度,單季多在14集上下,新劇在被預訂時,會先獲得13集的預訂,如果表現出色就會被追加9集,達到完整集數22集。對一些特別熱門的劇集,預訂數可以擴展到23集或24集,但廣播網的劇集最多也不會超過26集。美劇之所以嚴格控制集數,主要是因為其多是周播形態,相對于國產劇的日播形態來說,更追求劇情節奏的緊湊。而恰恰是因為這一點,也在某種程度上將劇集注水情況扼殺在了搖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