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歷史還原經典,引來口碑播放量飛漲
《延禧攻略》呈現復古新審美
《如懿傳》遲遲延播,讓另外一部同樣講述乾隆后宮故事的古裝劇《延禧攻略》搶占了先機。該劇自上周在愛奇藝上線以來,口碑及播放量齊齊飛漲,成為下半年國產劇的一匹黑馬。
由于正擔任總制片人兼藝術總監的《延禧攻略》講述宮女瓔珞的成長史,她從籍籍無名的秀女做起,一路摸爬滾打,接受富察皇后的重托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令貴妃,其子永琰最終也被冊封為太子。
作為“于正劇”面世,這部劇徹底擺脫了過去于正熱愛的高飽和色審美,在復古和還原經典上下了不少功夫。
該劇前期用了5個月的時間來進行籌備,不僅參考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于正更是帶領團隊探訪了江浙一帶做傳統手工藝的民間藝人,并參觀考察了諸多博物館,以全方面深入了解當時的服化道風貌。該劇服裝設計宋曉濤介紹,他在查閱史書典籍后發現,真實歷史上的清宮服裝和我們理解的不太一樣,“它其實是非常簡約,而且有一點點漢化的感覺。”原存圓明園的“乾隆及后妃圖卷”可以印證,除宮廷專用的明黃色袍服外,宮廷內其余服裝色系均飽和度較低,而這卷肖像畫是專供乾隆皇帝玩賞用的,因此真實性較高,極具參考價值。
劇中也特別花了不少筆墨,來展示恢復古制后的人物造型,像此前沒有在影視中表現過的“一耳三鉗”式耳飾戴法,就特別由劇中秀女闡述出來。“淡掃蛾眉”、“點絳唇”的中國風妝面,也改寫了國產古裝劇無論任何年代都是韓式一字眉的尷尬場面。
此外,在美學設計上,劇組用色彩和道具的搭配,體現出每個人物角色不同的性格。為了體現皇后的“端莊溫婉”,道具組在長春宮內使用了大量紫檀木,并鑲嵌以白墨玉,以青玉點綴,并在房間內更配上酒紅色萬字紋墻紙,以及明黃色幔帳、流蘇等元素。為了體現高貴妃的“華麗”和擅長唱昆曲的特點,劇中將戲臺的形式縮小重組,搬進了儲秀宮的西暖閣,以大面積的通景畫與實體結合,再加木質月洞隔斷,更以墨綠酒紅色大漆為主色調,并描上金線,展現出撞色不艷、華貴不失的色彩風格。
在不少觀眾看來,盡管鏡頭中這些背景往往一帶而過,但整體效果刷新了此前國產劇中大紅大綠的庸俗化審美。據了解,隨著劇情的展現,劇中還將融入昆曲、刺繡、打鐵花、緙絲技術等傳統文化要素,像貴妃向皇上進獻王羲之書法《快雪時晴帖》,以及后期劇情將出現的昆曲片段,打鐵花場景,乃至復原古禮的親蠶禮、祭祀禮,都將傳統文化要素不著痕跡地融入劇情。對觀眾來說,國產古裝劇這一次的審美革新,總算是為多年來古裝劇的粗制濫造撥亂反正。我們終于不必忍受胡編亂造、時常造型現代、語言也穿越時空的偽古裝劇,而是真正以尊重歷史的態度,回到符合劇中年代的語境,認認真真地講好故事。(記者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