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熱度斷層第一,73%的醫生后悔學醫
學醫火,學醫熱,今年高考以來,臨床醫學相關的搜索量在各大平臺始終保持著熱度第一名的位置,隨著志愿填報的持續進行,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甚至有些詭異的現象,在很多醫生平臺的評論區,很多醫生都在反復勸退學醫,更有人開玩笑:“今天可以勸著學醫,因為外面晴空萬里,下雨天我就不敢勸了,怕被雷劈?!闭б宦犛X得挺好笑的,但仔細品味都懂得其中的意思,就只覺得心里有些難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根據百度聯合中國教育在線掌上高考發布的《百度熱搜 · 2023 高考大數據》顯示,臨床醫學的搜索量在所有學科中達到斷層第一。一邊是居高不下的熱度,一邊又是部分醫生的反復勸退,這就讓我們很好奇,臨床醫學究竟是受高考生青睞的熱門專業還是勸退專業呢?
這個問題需要一些醫生親自回答。在一份近3000名醫生的調查中,當詢問“你后悔學醫嗎?”788人表示不后悔,但是卻有2143人表示后悔,即72%的醫生后悔學醫,這個調查結果屬實令人感到吃驚,這讓筆者覺得學醫真是像進了圍城一樣。
既然72%的醫生后悔了,那么當初他們為什么要學醫呢?
當詢問“你當年為什么選擇學醫時?”一共有3101人參與了投票。其中,585人表示“自己喜歡,一直想學習”,占比達18.8%;1225人表示“父母親戚推薦”,占比達39.5%;1131人表示“一時頭腦發熱”,占比達36.4%;160人表示是其它原因。
從學醫的原因中得知,自己主觀想要學醫的高考生比例很少,只有19%左右,大部分都是父母親戚幫助做決策做選擇。因為不是自己的想法,這也導致日后進入臨床崗位之后給了自己后悔的理由。
張雪峰這話說得比較客觀,醫學成才的時間很漫長,以臨床醫學專業為例,5 年本科+3 年碩士+至少3年博士= 至少 11 年的培養周期。和其他專業相比,30 歲可能已經在工作中小有成就,但醫學可能才剛剛邁出醫學院的大門,等在后面的可能還有 3 年的規培。
這個時間真的太長了,你真的不可能本科一畢業就去工作,大點好點的醫院真的至少碩士起步。
在今年的醫療春招中,數據顯示,碩士崗位同比去年占比幅度增加 15 個點,而本科崗位占比下降 3 個點。不限學歷的崗位占比下降 27%。醫學招聘的學歷要求正在不斷提高,碩博研究生成為了就業的主體。
爭論的核心,家境非常普通的孩子適不適合學臨床?
普通人選擇一個專業無非就是想快速就業,在工作上獲得高回報,這樣才對得起自己這十幾年的學習生涯,這也是志愿填報的核心。
但最近的一個問題“家境非常普通的孩子到底適不適合學習醫學?特別是臨床醫學”引起了很大的爭論,有人說非常適合,又有人說不適合,雙方各持己見,各有各的道理。
張雪峰曾建議寒門弟子不要學醫,被部分網友批評為功利主義。因他在視頻中多次提出,“農村孩子學醫做好吃苦的心理準備,前幾年規培的工資很低,你可能……就得多吃點苦?!?/p>
部分人支持他的觀點,認為寒門子弟學了醫后到了30歲還不能掙錢,或者規培時只能掙很少的錢,而同齡的其他專業的同學都已經工作好幾年了,早已經實現了經濟獨立,當30歲時還在向家里要錢,無法回饋家庭,這對家境普通的孩子來說太過殘忍了。
對于家境普通的孩子來說,能否安心忍受30歲的清貧呢?這個問題需要想明白。
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如果家境非常普通,那反而正適合學醫,這和上面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們認為,寒門子弟,費盡千辛萬苦考上了大學,以后就是整個家族的希望,不能只看眼前的蠅頭小利,要看整個職業發展的方向。人口老齡化未來也可能會給醫療增加就業機會,前期可能會很苦,但是一旦通過了規培,能夠獨立收病人了,工資是不會低的,既然你能獨當一面,那公立民營都能去,工作起碼是穩定的。這樣下來,工資一點點積累,不說大富大貴,穩步達到中產水平還是可以的,對于寒門子弟來說,這樣難道不好嗎?整個家庭都會因為你的選擇而擺脫貧窮,一點一點過上好日子。
例如,一名醫生就表示自己學醫選對了,畢業后到了上海的一家民營醫院,由于能夠獨立管床,自己一個月能拿到3萬的工資,還管吃管住,好好干幾年在老家買車買房是沒問題的。這名醫生的例子引起了很多人的羨慕,紛紛詢問是哪個醫院,自己也想去投簡歷。
支持寒門子弟學醫的醫生同時也表示,寒門學子可能經歷了更多的艱辛和挑戰,他們會更加珍惜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可能擁有更高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這種堅韌的品質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會發揮出更好的作用。
贊同寒門子弟學醫的人中也有另一種說法,他們表示:“不要怕,學就行了,前30年受苦,后50年享福,你不知道醫生是越老越吃香嗎?咱們不是吃青春飯的,年齡到了,資歷也到了,積累的經驗也多了,中年以后你只會越來越搶手。”
醫生越老越吃香受質疑,現階段還適用嗎?
醫生越老越吃香好像是一種很流行的觀點,但現在這個觀點已經受到了質疑。
這個觀點之前為什么會流傳很廣呢?
因為在普遍的認知中,學歷越高,意味著工作后能夠獲得更高的回報;培養時間越長,意味著更豐富的經驗,在臨床中更容易獲得患者的信任。也因此有許多人認為,學醫其實是越老越吃香。從醫學職業的發展角度來看,想要晉升中高級職稱需要滿足一定年限的工作經歷,而薪資也多與職稱掛鉤,所以很多人認為越老越吃香。
但一些醫生提出了質疑,他們表示:“既然越老越吃香,那為什么一些醫院還規定博士入職的年齡要限制在35歲之前呢?醫生越老越吃香,只能說是對于在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生來說,對于私立醫院,基層醫療機構,沒有太多意義。然而公立醫療機構現在招聘確實有應屆畢業生、初級職稱 35 歲以下,其他等級 45 歲以下等要求,醫生越老越值錢不可一概而論。另外,對于外科來說,如果不轉管理崗位,醫生越老越吃香是不成立的?!?/p>
醫生越老越吃香的觀念可能源于中醫的傳統觀念,由于行醫經驗的限制,老中醫確實很吃香。
但對于現代醫學來說,年輕醫生熬到老醫生后一部分人因為夜班煎熬早已身心俱疲,難有職業熱情;另外,年齡大了,手會顫抖,手術方面不如壯年醫生;其次,醫療技術現在更新太快,需要學習能力,老醫生很難跟上時代的腳步。除非走上領導崗位,否則年齡大了還在臨床一線,絕對不是越老越吃香。
對于這個觀點,或許正如筆者的老師所言:“當你都四五十歲了,還需要上夜班,那就不是越老越吃香,是受罪。”
撰文 | 阿拉斯加寶
編輯 | 阿拉斯加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