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企業要主動履行生態環保主體責任
近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湖南省調研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時發現部分企業存在不正常運行治污設施、污染物超標排放、未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監測數據造假等環境違法問題。這已經是今年黃部長第三次赴地方突擊檢查時,發現部分企業存在環境違法問題。
無論是從被黃部長“抓現行”,還是筆者了解掌握的情況看,在實際工作中,仍有一些企業環境環境意識淡薄,存在環境違法行為。有的企業缺乏對法律的敬畏,存在不服管的現象;有的企業對自身環境問題不重視,環境管理不到位,環境違法問題突出;有的企業對轉型發展把握不準,心存僥幸,存在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等問題。上述種種行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必須堅決亮出“零容忍”的態度,始終保持環境執法監管高壓態勢,該立案的立案、該處罰的處罰、該曝光的曝光,真正打到環境違法者痛處,從而形成有效警示震懾。
筆者認為,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在相關部門強化外部約束的同時,企業更要主動履行生態環保主體責任,做到環境守法。
履行生態環保主體責任是企業應盡的義務。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黃部長多次強調,企業要履行好生態環保責任,把環保達標作為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底線要求?!董h境保護法》明確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逼髽I知法、懂法、守法,主動防污治污,依法依規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環境守法是所有企業生存發展的底線。隨著我國生態環保法律體系的完善和執法監管水平的提升,任何企業都不能以僥幸和觀望的心態來逃避環保責任,再走偷排偷放、投機鉆營的老路已行不通了。特別是企業環境違法信息已經被納入環境信用評價體系,“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環境違法的成本大幅增加,治理污染不僅是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更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現實需要。企業只有賺干凈的錢,才能長久發展,忽視環保、心存僥幸,靠弄虛作假、逃避監管來獲得非法利益,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為自身贏得發展空間。在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企業要增強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被動治理向主動謀劃轉變,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企業要以實現“雙碳”目標為引領,主動應對國際碳關稅政策。只有積極培育形成綠色發展新動能,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自覺接受社會監督有助于提升企業社會形象。2022年生態環境部出臺的《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要求重點排污單位主動“揭短亮丑”,真實、準確、及時披露企業環境管理及排污信息。企業可以通過設立排污口公示信息牌、環境開放日、公眾環境教育體驗場所等形式,如實公開企業污染物排放及環境管理信息,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努力做生態環保責任的履行者、綠色理念的倡導者、治污技術的先行者,充分展示負責任企業的良好形象。(馬運文 譚亞東)
來源:中國環境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