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3月17日,"闖王"李自成來到北京城下,他的身后,是山呼海嘯的農民軍。兩日后,城破,明朝皇帝崇禎自縊煤山,這個中國最有骨氣的王朝轟然倒下。
崇禎皇帝執政的十七年間,大明帝國被農民軍和關外女真的拉鋸戰折騰得元氣盡失并最終崩潰。
【資料圖】
至北京淪陷前,明朝有很多次機會避免亡國悲劇,但最后都歸于三尺煤山白綾。
國難當頭,崇禎皇帝為何沒有南下避禍?有晉宋的前事不忘,為何沒有明朝的后事之師?
(圖)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
悲劇性格的悲催命運"如果這是崇禎人生注解的話,那就是這位皇帝人生的最大悲劇。而最悲劇的是作為皇帝,他的悲劇成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悲劇。"
崇禎皇帝的不理性和無擔當最終葬送了帝國的一切。
經過他祖宗的一路折騰,到崇禎上位時,這個國家已經千瘡百孔。
"治大病用猛藥"崇禎如是想,于是他風卷殘云般干掉了魏忠賢,將道德楷模東林黨扶上正位。
貌似一切都在柳暗花明,但是在這個講究權力制衡的國度,崇禎上臺的第一把火就將這個平衡打破了。
而歷史一再證明,很多看起來美好的東西其實很邪惡,罌粟花也有一副美艷的外形,東林黨也是這樣一個群體。
讓崇禎始料未及的是,在消滅了他們的宿敵后,這幫群體很快膨脹,開始對政敵展開瘋狂報復。
這幫以文臣為主的道德先生們,以滿嘴仁義道德對所有看不慣的人扣上不道德的帽子,于是朝廷重新烏煙瘴氣。
無奈,崇禎后期不得不再次起用太監幫自己對抗文官集體。
實踐證明:
矯枉過正的猛藥只能是傷筋動骨,即使有起色,也是回光返照。
執政后期,崇禎意識到自己的魯莽,所以私下重新厚葬了魏忠賢。
面對這個爛攤子,崇禎不斷進行各種改革,但崇禎的不理性加上剛愎自用,導致了很多看起來很美妙的改革最后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結果就是加速了大明帝國的崩潰。
"如果說不理性是缺乏執政經驗勉強能可以被原諒的話,那么逃避責任就是崇禎最大的惡行。"
作為天子,崇禎皇帝承擔責任的方式是發罪己詔,但下一秒就會找個替罪羊背鍋。這種行為在民變和女真入侵時經常用到。
逃避責任的結果就是君臣離心、眾叛親離。
這樣看來,有崇禎在,即使跑到西伯利亞、跑到南洋,大明帝國也還是會走向滅亡,因為崇禎悲劇的性格,注定無法帶來中興。
(圖)崇禎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漢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后一位皇帝。
明朝開始的"天子守國門"決定了明朝的政治重心一直在北方。
在君臣離心的情況下,沒有北方地主階級南下護送并支持,人生地不熟,崇禎如何號令三軍?
在北京作為首都的情況下,南京只是陪都,不受重視必然自暴自棄,這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都已經爛到了根,指望這樣的地方,由這樣的官吏,擁護這樣的皇帝重整江山,無異于給老天爺增加負擔。
煤山上孤獨的背影,也許就告訴了這個世界:"除了君王死社稷,崇禎和大明帝國他途再無。"
"高風亮節"的東林士人
崇禎自縊前控訴:"諸臣誤我","文臣皆可殺"。
顯然這是他推卸責任的話。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皇帝不靠譜,這幫文臣又做了什么?
面對民軍和女真,大學士楊嗣昌做出:"大明若亡,必亡于流賊"的論斷,并力主與女真議和,畢竟前朝和親納貢什么的緩兵之計都用過。
但是這幫君子們對這樣的妥協行為怒不可遏,黃道周更是在朝堂之上痛斥楊嗣昌賣國,崇禎皇帝只好殺掉參與此事的兵部尚書陳新甲背鍋了事,這斷送了明朝最后一絲氣息。
現實是:
民軍壯大,"三餉"加征更加激化了矛盾。
崇禎皇帝想要大臣們表示一下。結果是魏藻德等閣臣一百兩、五十兩這樣的大數目捐款,還恬不知恥地說自己是毀家紓難。
錢是維持國家運轉,募兵平叛御敵的基礎,失望的崇禎只好又打起了皇親國戚的主意,死纏爛打之下,才從國丈這里刮出一萬兩。
李自成進京之后,對這些大臣的家底進行了大普查,搜出的銀子七千萬計。這觸目驚心的數字映照了那個熠熠生輝的群體,正是這個群體的一毛不拔,毀掉了大明王朝。
民軍將近,崇禎確實有過南遷想法。
周皇后不止一次地說:"南京是另一個首都,在那里,一切可以東山再起。"
的確,在北方被民軍和女真糟蹋得千瘡百孔時,江南地區卻一如既往地歌舞升平,一派欣欣向榮,這里承擔著明朝五分之四的賦稅。
但是,正直的大臣們再一次從道德高度譴責了這一不負責任的行為,光時亨大罵主張南遷是大逆不道。最終輿論的力量將崇禎皇族徹底困死在北京城。
崇禎死后,光時亨投降李自成,后又投降南明,再次告訴了世人東林人的無恥。
(圖)李自成
從當時危急的情形看,南遷是最合適的方案。為什么這幫大臣叫嚷著要死守呢?
從地理角度看,北方再爛,也是南方的屏障。因為北方的穩固,特別是北京周邊的長城一線,阻擋了北方女真的侵襲,為江南的平靜提供了極大保護。一旦北京失守,華北平原基本無險可守,戰線不得不退至江淮甚至是長江一線,南京就在長江南岸!
且大臣們想要保護江南不是因為江南是賦稅重地,是國家的后勤基地。而是因為,江南是東林黨人的老窩所在,嘉靖年間閣老徐玠就是江南大地主。
經過資本主義萌芽,江南的地主階級已經坐大,并逐漸登上歷史舞臺開始左右政治。
萬歷年間,江南地主代表東林黨通過反擊皇帝收礦稅等斗爭,使皇帝大人收入大減,所以崇禎不得不加征"三餉"向農民要錢,這才導致走投無路的農民揭竿而起,北方大亂。
明后期江南已是東林黨人的天下,他們政治上跟朝廷討價還價,經濟上帶頭偷稅漏稅,儼然就是一個皇權外的商業帝國。
可以想見:即使到了南京,崇禎皇帝也仍然收不上錢,這是真正的捧著金碗去要飯。沒有錢,募兵御敵等就無從談起。這種尷尬就像辛亥革命后,囊中羞澀的南方政府最后不得不讓位于袁世凱。
縱然富可敵國,與朕又有半毛錢關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