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談考公考編熱潮,“并非所有人都適合體制內工作”,研究生跟風錯了嗎?
碧翰烽/文
據央媒文章觀點認為:時下,不少大學生因為就業難選擇考研,讀研之后又熱衷考公考編,從而最終“上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文章認為,這種現象日益普遍,使人不免擔憂。一方面不利于學生發展,讀研功利心太強,只是為了解決考公考編的學歷問題;一方面會影響高校的研究生招錄培養體系,不利于培養科研人才和專業人才。
關于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方面來進行探討:
第一,并非所有人都適合體制內工作,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社會、什么情形下,都不是所有人能夠適合體制內工作。不然,哪里會有那么多的招錄條件要求?何況除了用人單位之外,還有個人的性格、追求、愛好等等,也是各有千秋,當然不是誰都愿意進體制的。如果說是不愿意,其實也就是不適合。
第二,不適合并不代表不進體制內工作,這是兩碼事。對于有的人來說,體制內工作也是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我也知道,不少體制內工作人員其實過得并不快樂,要么認為自己懷才不遇,一身本事得不到盡情施展;要么覺得個性受到壓抑,心情比較郁悶;要么事業前程和薪酬待遇難以滿意,又看不到太多希望;要么混時度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幾乎一眼就看得到自己的未來。
盡管如此,還是得堅持下來,因為體制內的有些優勢,令人不忍放棄,比如穩定、安全、地位、可預期利益等等,更為重要的是在體制外難以找到可比擬的單位,有時候明顯覺得努力、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
所以,才有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考公考編,即使是收入減少,也不在乎。
第三,解決考公考編熱的關鍵不在學生擇業觀念。對于學生的就業選擇,既有理想方面的追求,比如對于公務員事業的熱愛;又有現實方面的考量,畢竟任何理想追求的基礎,在于先有一個職業、一個飯碗,生存下來再說,何況大部分人就是平凡人、普通人。
所以說,要想解決考公考編熱,要想學生不把讀研視為進入體制內工作的“敲門磚”,關鍵不在于學生擇業觀念本身,而在于從多個方面營造良好的環境。
一方面是淡化官本位的理念與做法。盡管官本位是傳統思想,但至今仍然比較根深蒂固,包括一些制度層面的設計,仍然存在官本位的做法,比如在一些科研學術場合,官位總是居于學術之前。
再比如體制內單位的一些做法,一個中學生都可勝任的簡單崗位也要招錄研究生,實際上就是在加劇內卷,制造焦慮,導致人才浪費。
再一方面是要淡化體制內外的差別,尤其是要在體制外拓展更加廣闊的創業就業空間環境,改革開放之初,有不少體制內干部下海創業,看中的就是廣闊的市場、社會空間,可以大展身手,可以自由、公平的追求事業、財富和理想。
還有一方面是要提高研究生的質量,不能純粹為了解決就業問題而招錄研究生,研究生就是要為科研、學術而培養,社會要給研究生以更多更好合適的崗位,讓他們真正發揮應有的用武之地,而不是簡單地將他們推向社會。所以,盲目擴招研究生并不可取。
因此,當讀研之后找不到合適的科研、學術崗位,企業也滿足不了,當然就會涌向那些穩定可靠的考公考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