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證監會發布延長交易時間、降低經手費、支持銀行理財資金積極入市、放寬回購等十條重大利好消息。但是,從本周情況來看,周三三大指數創年內新低,未來走勢依然撲朔迷離。這似乎暗示,即便有“利好暖陽”,但“股市寒流”仍未散去。
首先,在上半年股市成交量偏低,股民大多持觀望態度的大背景下,市場對股市的信心仍舊不足。雖然延長交易時間,拓寬針對普羅大眾的理財渠道,加強保障等一系列手段,意在有針對性地解決股市資金量不足問題,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市場信心回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出效果。
其次,股價上漲本質上是來源于實體企業發展產生的分紅。上半年人工智能熱度居高不下,市場浮躁情緒造成了部分股價虛高,到八月迎來階段性熊市,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向著平衡的調整與回歸。那么,這樣的“股市寒流天”是否會一直持續下去呢?21日,人民銀行一年期lpr下調10個基點,側重短期刺激內需和消費。雖然貸款基礎利率的下降無法直接相關股市,但利好實體推動市場熱度,也間接推動了股市增長,釋放出積極的信號。
另外,本質上階段性熊市的到來是資金量不足,場內互相內卷的產物。例如,當場內只有一百萬資金時,不論是漲白酒,新能源或者光伏,在一天之內這一百萬資金都只能滿足一個版塊的上漲。但如果有其他資金引入渠道,場內資金量上升,內卷減輕,就能實現各版塊的同步上漲。國家著力于為股市開源,否定“t+0”以增強股市穩定性,都是在著力于解決資金不足下的“拆東墻補西墻”。當政策的作用逐漸顯現,資金的“水”來了,股市的“魚”活了,“寒流天”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結束了。
策劃:李艷 王如林
記者:王新蕾 徐佳
制作:龍女
責任編輯: 任戌盈 簽審: 王建國
上觀號作者:大眾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