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于8月24日開始核污染水的排海,據報道稱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第一批排放入海的總計7800噸,預計9月10日第一批將全部排完,下面來和小編詳情了解一下吧!
福島核污染水首批排海7800噸
【資料圖】
日本于8月24日正式啟動了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水排海行動,首批7800噸核廢水已排海。這一決定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和譴責。
中國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日本的錯誤行為,并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要求日方停止這一錯誤行為。
日本核污水排海的背景和原因
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水主要來源于兩部分,一是在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福島核事故后,需要源源不斷地注入冷卻水,用以冷卻仍在釋放衰變余熱的堆芯。
二是由于事故導致反應堆破損、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到核反應堆外,進一步污染周邊區域,而因為福島核電站所處的地勢獨特,大量的地下水和雨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核電站區域,這導致那里核污水的數量逐漸積累。
為了處理這些核污水,截至2020年9月,東京電力公司在核電站的廠區內興建了1044座儲水容器,總共儲存了超過123萬噸的核污水。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儲水容器的總體設計容量為約137萬噸。
這意味著,到了2022年9月,污水儲存罐容量即將達到上限,核污水將無處儲存。
既然儲水罐容量即將達到上限,那么為何不擴大儲水罐的地面儲存面積呢?東電公司的理由是,管道設計存在問題無法擴建核電站,而公司也沒有更多的土地新建儲水罐。
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危害和影響
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危害和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海洋生態和漁業的影響
海洋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海洋中有著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為人類提供了食物、藥物、能源等重要物質。
假設將核污水傾倒進海洋,那么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物無法避免地將攝入這些排放出來的核污水。這其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質,將在生物體內逐漸富集積聚,隨后可能通過食物鏈的傳遞方式,進入人類體內并逐漸累積。
這些放射性物質被人體吸收后,隨血液循環分布到體內各器官或組織中去,當達到一定劑量時會對人體造成輻照損傷,致使身體癌變。
據報道,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水中仍含有碘-129、鍶-90、氚、釕-106、碳-14等放射性元素。這些放射性元素有著不同的半衰期和輻射強度,其中碘-129的半衰期高達1570萬年,鍶-90的半衰期為28.8年,氚的半衰期為12.3年,釕-106的半衰期為1年,碳-14的半衰期為5730年。
這意味著,這些放射性元素在海洋中會長期存在,并對海洋生態造成最低1年,最高1570萬年的影響。
日本福島核電站位于日本暖流、千島寒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的三條線交匯處,根據洋流走向的大致分析,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3年后美國和加拿大就將遭到核污染影響,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
中國大陸地區沿海理論上受影響相對較小,這是因為排泄點福島處于日本東海岸,又位于日本暖流的末端,核污水會順著洋流在北太平洋繞一圈,才會到達中國臺灣地區附近。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沿海就可以高枕無憂。根據中國海洋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福島核污水從排放之日起,240天內就會到達中國沿海,其中最先受到影響的是臺灣地區,其次是福建、廣東等地。
(2)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影響
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不僅會對海洋生態和漁業造成影響,也會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如果人類食用了受到核污水污染的海產品,或者接觸了受到核污水污染的海水或沙灘,就有可能吸收或吞入放射性物質,并在體內積累。
這些放射性物質會對人體的細胞、器官、組織等造成輻射損傷,導致癌癥、畸形、基因突變等嚴重后果。
中國應對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措施和策略
面對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嚴重危害和影響,中國表示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食品安全和中國人民的身體健康。這些措施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外交抗議和交涉
中國一直通過外交渠道向日本提出嚴正交涉和抗議,并要求日本立即停止錯誤行為,并與有關各方進行充分協商。
(2)經濟限制和貿易限制
中國采取了一系列經濟限制和貿易限制措施,以保護自身的食品安全和公眾健康。
(3)法律訴訟和維權
中國積極探索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可能性,并支持中國民間團體和個人向國際法院或其他司法機構提起訴訟,要求日本賠償因排放核污水造成的損失和傷害。
(4)科技監測和防范
中國加強了對海洋環境和海產品的科技監測和防范工作,以及對公眾健康的科技教育和指導工作。
總之,日本核污水排海是一項極其錯誤和危險的決定,不僅損害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合法權益和海洋環境,也破壞了中日之間的互信和合作。
中國在這場正義之戰中展現了勇氣和擔當,也體現了責任感和堅持。但同時,其他國家卻沒有給予中國任何支持或聲援,而是出于各自的利益考慮,選擇了不同的態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