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白新鑫 通訊員 張勁 鮑慶珍
在新疆哈密三塘湖戈壁腹地,一片灰黃色的“海”上,百萬千瓦級燃煤機組拔地而起,為“疆電入渝”工程注入強勁動能。8月13日3時44分,由國網山東電科院中實易通公司與新疆新能集團烏魯木齊電力建設調試所(聯合體)調試的“疆電入渝”配套電源項目華電新疆哈密2×1000兆瓦2號機組圓滿完成168小時滿負荷試運,機組各系統運行平穩,主要運行參數優良,正式移交生產。這標志著該項目成為我國首個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中第一個全面投產的百萬千瓦火電機組工程。該調試團隊書寫了戈壁灘上的一段“硬核”奮斗故事。
“三無”之境 迎難而上
華電新疆哈密電廠地處新疆天山北麓,是我國“十四五”重點建設的疆電外送特高壓第三通道——“疆電入渝”工程的配套電源項目。這里年均8級以上大風達115天,冬季極限低溫直逼零下28攝氏度,通常是“一年兩場風,一次刮半年”。正是在這片“三無”之境中,該調試項目部完成了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項目所在地“無邊際、無遮蔽、無晝夜界限”,該調試團隊初到時,便感受到戈壁灘的“無情”:沙塵暴來襲時,砂礫拍打窗欞的聲響密集如機槍掃射;風沙滲入密封的房間,細如面粉的黃沙鋪滿地面;干燥的空氣讓鼻腔灼痛,輕微活動即唇裂出血;恒定的風嘯聲導致耳鳴,對講機通話常被風聲吞噬。即便如此,他們依然迎難而上,用智慧和汗水在戈壁灘上書寫了電力調試的壯麗篇章。
“硬核”實力 完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