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拜船塢舊址
(資料圖)
悠悠夏日漸近尾聲,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上,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的工人在修船區里忙碌穿梭。正如一百多年前,也是在長洲島上,工人們就在柯拜船塢里修理當年的來華洋船。
一潭碧水、兩岸蔥蘢,如今的柯拜船塢舊址在繁忙的廠區內尤顯靜謐。當年的塢門已成道路,護欄中間的木牌刻寫著它的簡介:1851年,蘇格蘭人約翰·柯拜在泥船塢的基礎上修造了花崗石質的柯拜船塢,這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石船塢……
然而,柯拜船塢舊址的歷史意義還遠不止于此,它是外國人在中國開設的第一個造船塢,也是中國近代第一座石船塢。2018年,這里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2023年,柯拜船塢舊址及錄順船塢入選廣州市第一批工業遺產。
意義:現代船舶修造業開始的標志
船塢是指修造船用的塢式建筑物。“一艘船要修理的時候,我們把塢門拖走,讓江水流到船塢里來,等江水灌滿后再把船拖進船塢,再把船塢合上,然后抽水,水位慢慢下降,直到抽干為止,整個船體就暴露出來了,我們就可以開展維修工作。”據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宣傳室主任夏小健介紹,這就是一般船塢修船的過程。
“在早期的木帆船時代,船塢都是用簡陋的泥巴制造的。我們所在的柯拜船塢位于黃埔水道與新洲水道的匯合處。當年,柯拜將一個泥船塢改造為以花崗巖砌造的石船塢,用以經營高級別的修船和造船業務。”夏小健說,柯拜船塢就是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的前身,由蘇格蘭人約翰·柯拜于1851年投資創立。船塢四周用花崗石砌成,兩邊疊著一級級石階梯,塢口向著新洲河道,有兩道浮閘門,一個在塢口,一個在塢中段,將船塢分成內外兩區,可供2艘1000噸級輪船同時進塢,也可合供1艘5000噸級的輪船入塢修理。
這是當時遠東地區第一座石船塢,具備承修當時世界第一流輪船的能力,是外國資本在中國境內經營的第一個工業企業,是兩次鴉片戰爭時期西方船舶修造業技術在中國傳播重要的歷史見證,也是研究中國產業工人階級的生產和發展重要的實物資料,更是中國木帆時代結束和現代船舶修造業開始的標志。廣州黃埔地區的船舶修造業從此由手工生產時代進入機器生產時代,這對研究中國船舶制造業發展史具有重大參考價值。
變遷:見證廣東百年海上軍工歷程
1861年,柯拜的兒子約翰·卡杜·柯拜利用清政府第二次鴉片戰爭賠款建造了錄順船塢,并成立了柯拜船塢公司。
小柯拜重建船塢不久,在香港的英國航運資本家也將資本向黃埔的修船業擴張。1863年7月,柯拜船塢公司在黃埔所有船塢、廠房、設備,全部被剛成立的香港黃埔船塢公司收購。
“洋務運動”期間,時任兩廣總督劉坤一購入香港黃埔船塢公司在黃埔的柯拜、錄順、于仁3座船塢及附屬的廠房設備,并入廣東機器局。此后,劉坤一大力發展自主造船產業,并在柯拜船塢附近籌建“西學館”,為機械國產化培養人才。
1884年-1889年,洋務派主要代表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期間,于長洲島成立黃埔船局,在一年內建成“廣元”“廣亨”“廣利”“廣貞”四艘淺水炮艇,隨后又陸續建造了10艘炮艇以及“廣金”“廣玉”兩艘鐵甲炮艦。1887年,黃埔船局從德國購買設備材料,完成了9艘魚雷艇的改裝,由此成為晚清海軍四代船塢之一。
民國時期,柯拜船塢被劃入廣東實業局,稱為黃埔船廠。隨著孫中山的去世,整個黃埔船廠的廠務停止。在民國時期,它并沒有太大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接收了黃埔造船所,這里成了華南海軍的一個修船所。夏小健介紹:“改革開放后,我們船廠抓住機遇發展壯大;進入新世紀之后,我們廠開拓了海洋工程的領域,廠區從一個發展到五個,去年的年產值大約是130億元,今年要達到170億元。”
經歷從商用到軍用的百年演變,從柯拜船塢發展而來的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目前已成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船舶企業。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徐雯雯、見習記者張美倫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