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廣州市關于培育羊城夜市先行區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若干措施》,其中正提到了要“打造社區微夜市示范點”:要“以15分鐘社區生活圈為單位,活化利用停車場、園區空地等公共空間,在不影響居民夜間休息和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限時限地舉辦‘小而精’的微夜市活動,打造一批社區夜市示范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專家指出,此前的夜經濟,多聚焦于大型景區、商業體餐飲等,但鮮有人注意到,社區及其延伸出15分鐘生活圈也可以成為夜經濟活力舒展的新空間,需要政府得當引導并創造適宜的成長環境,“小社區”也可以撬動夜經濟的大動能。
寬松環境讓社區夜活力迸發
夜幕降臨、燈光亮起,三三兩兩的年輕人聚在一起,一個個如同集裝箱的店鋪分列排布,燈光投射的都市氣息、咖啡和美酒的香味,流溢于番禺廣場基盛萬科里濱河街區的夜色燈飾和夏日涼風中。這里各種小眾咖啡茶飲品牌集聚,商業氛圍和格調拉滿。街區的另一邊,少年們正“水戰正酣”。現場還有社區配置的DJ打碟、樂隊激唱、水槍、水球……就是想象中活力四射的夏日夜晚該有的樣子。
番禺廣場基盛萬科里濱河街區
在廣粵天地這個“小社區”,意大利餐廳OGGI相當搶眼,店鋪周邊綠意盎然,灌木和花草長勢極好。OGGI總經理李惜珍說,“我們選擇廣粵天地社區,正是看中此間人群的消費力。”據李惜珍介紹,目前店里消費高峰時段是晚上六七點到11點多。“雖然很多是社區的‘街坊客’,但對食物品質和就餐環境的要求很高。”
廣粵天地社區
社區經營環境寬松,是吸引經營者的一大因素。李惜珍告訴記者,在社區商圈開店,最讓店主們感覺‘自在’的是可以外擺,特別是一些園林式外擺環境,會格外提升消費氛圍。記者看到,附近的發廊、小酒吧、書店,乃至于某汽車經銷商門前均綠意滿滿。
李惜珍告訴記者,不少附近的業主會帶著寵物出行和就餐,因此允許和提供寵物休憩的區域,會讓社區客人更愛光顧。“在社區運營,要求店主更貼近消費群體的變化和興趣,這也有賴于相對寬松的社區經營環境。”
對社區商業而言,“寬松的經營環境”還包括較低的經營成本。暨南大學現代流通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陳海權提出,區一級政府、街道等還可以鼓勵和引導業主推出租金、管理費優惠等措施,降低商戶的經營成本。
事實上,寬松環境也為夜間經濟發展帶來不錯的成效,以上述兩個典型的社區商業為例,基盛萬科里社區今年1~7月的客流同比增長超50%,銷售同比上漲超40%,尤其自3月開始,銷售客流逐月穩步提升,其中7月的客流及銷售環比提升就超過25%;廣粵天地近年來更一直保持100%滿租狀態。
番禺廣場基盛萬科里濱河街區
社區商業經營者期待業態融合
在陳海權看來,廣粵天地發源于社區,但其發展已突破傳統的社區商業范疇,其成功有其地段區位和目標人群的獨特優勢。他認為,廣粵天地的經驗有一定借鑒意義,“依托社區商業發展起來,同時又與周邊的酒吧街、文創等相關業態互動乃至融合。”
業內人士表示,社區里的夜生活更講究“社交”調性,因此對業態融合的要求更高。如基盛萬科里近期針對性地將街區的C區升級為“小yeah市”,針對新派青年的社交需求,特別引進具備賽事直播專業設備及場地的桌球業態,而自帶社交屬性的輕奢互聯網KTV品牌及電競網咖,也是圍繞年輕人社交模式在做文章。
有業內人士和專家注意到,社區夜經濟的業態融合,需要與社區本身有更多文化與情感勾連。以增城正果鎮老街為例,道路節點、零星地塊和邊角地塊見縫插“綠”,18處“鄉愁”主題的文化墻繪引來不少游客駐足。入夜以后,墻繪、文化浮雕墻、圓角樓如同社區舞臺,燈光投射出一面光影浮雕墻,組成幻影連廊的社區“新夜態”。
增城正果老街社區文化的燈光展示。通訊員王立中
不過,在廣州,夜經濟與文化情感互動效果特別好的社區還不多。廣東文旅融合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偉釗博士觀察到,在一些社區,舊有的夜間消費群體有式微之勢,但新的夜間消費形式尚未培育長成,造成“文旅消費‘下里巴人’的部分‘有市無貨’,‘陽春白雪’的部分卻‘有貨無市’。”
有規劃專家認為,廣州社區夜經濟,應更好地利用場所空間創新,并以此更深入地演繹傳統文化。“一些嶺南特色空間,可以利用歷史建筑活化再生,植入博物館、文化體驗館、展廊等文化空間,打造精品民宿、特色餐廳,為旅客和居民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陳海權認為,廣州目前的社區商業主流有點局限于餐飲,“實際上,還可以多做藝術、親子等主題活動,以文娛活動帶動社區商業氛圍的提升。”即使是以餐飲為主的廣粵天地,進駐的餐飲經營者也對社區有更多的期待:“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業態導流。”
應讓小商販與社區有更好的磨合
一般認為,夜間經濟體系可以有“中央活力區”“城市級活力中心”和“社區級活力中心”三個空間層次。其中,“社區級活力中心”此前鮮有人注意到——但對于廣州人而言,這是“家門口的夜間經濟體驗中心”,面向本地居民,結合15分鐘生活圈布局,盤活社區存量資源刺激新型夜間消費。
陳海權觀察到,廣州今年來在社區商業領域已經下了很大功夫,特別是在促消費方面,“但這些措施需要持續做才有價值。”
社區商業在發展夜間經濟方面,與大型景區、龍頭商圈的作用和定位應有差異化思路。“夜間社區商業重在就近和便民,作為從業者,可以適當延長服務時間、多開發‘走進家庭’的服務產品”,陳海權說,“而政府要做的是創造適當的成長環境,例如劃定固定可控的經營區域,讓小商小販與周邊社區有更好的磨合,又例如多為商戶設置可移動的、靈活的經營場所,配合清晰指引和規范。”
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會長黃文杰也注意到了社區商業與居民協調的問題。黃文杰認為,社區商業確實可能帶來社區內交通阻塞、噪音擾民等不利因素,這些矛盾在晚上會更加突出。要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可以帶頭與物管公司做好協調,采取分類分級管理思路,根據交通、噪音影響程度的高低,科學規劃商業服務的時間和區域。”他建議。
●他山之石
360米小路兼容千年歷史 多元主題活動集聚消費力
在利用街坊空間打造夜間集市文化方面,上海已有豐富的經驗:其充分利用歷史街區和特色街坊激活夜間經濟,推出了豫園、田子坊、外灘楓涇路等50多處夜市。其中,外灘楓涇路夜間生活集市已成“網紅”,其地處上海外灘金融中心,同時又鄰近金山區楓涇古鎮,傳統與時尚、文化創意與數字化手段集于一身,一條長約360米的小路就“兼容”小鎮的千年歷史。來自金山區楓涇古鎮的各類文旅產品、特色美食集中亮相,植入文化創意、海派文化節、音樂節、戲曲等要素,同時又與城市社區、街道、居委會等建立聯系,將夜市消費與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在法規支持層面,上海最近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設攤經營活動的指導意見(試行)》,將于9月11日起施行。《實施意見》對臨時設攤概念作出明確規定,定義了“臨時集中設攤”和“臨時零星設攤”兩種類別。其中,“臨時集中設攤”正部分基于楓涇夜市等成功經驗,服務于打造假日集市、夜間集市等黃浦區域品牌特色;而“臨時零星設攤”則進一步強化區級導則的操作細節。新規有望進一步激發社區夜間經濟的活力。
陳海權對廈門的“十里長廊”印象頗深,“文化、音樂、小吃、零食等主題活動云集,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廣州的琶醍、廣州塔等區域也有這方面的潛力,可以借鑒其他城市的經驗,進一步提升這些重點區域的集客能力。”
黃文杰進一步認為,要更好發揮社區商業對夜經濟的撬動作用,可以考慮由政府牽頭,打造幾個社區夜經濟示范項目,特別是一些對商業體與社區關系處理得比較妥當的案例,可以通過它們的示范、借鑒和帶動作用,讓廣州的小社區撬動更大夜經濟動能。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鐘達文、羅磊、龍樂樂、劉麗琴
圖/由受訪者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