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W)在過去的20年,數智化浪潮席卷全球,數字化內容持續豐富、數量飛速增長,特別是數據流量無規則趨勢的加劇,為網絡感知保障帶來了新的挑戰。為支撐5G、家庭寬帶用戶的快速增長,近年來運營商相繼將CDN(內容分發網絡)作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加以大規模建設,有效推動了網絡高質量發展,大幅提升了用戶訪問質量。
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對于超高帶寬、超低時延、超大算力有著巨大需求的AR/VR、元宇宙、自動駕駛等新興業務的場景日趨豐富,而當前的云計算和邊緣計算技術已經無法充分滿足其需求,如何發揮運營商網絡優勢,實現以網強算,成為當下熱門研究課題。新業態催生跨界技術融合,傳統CDN網絡向CDN算力網絡快速演進迫在眉睫。
互聯網技術激發電話網“軟交換革命”
【資料圖】
電話網是面向連接構建的,在建立通信的過程中沿途節點必須進行資源占用的申請,并實時記錄通信狀態。電話網的優點是能夠比較輕松地保障通信質量和安全,缺點是支持新業務上線極其困難。
互聯網在建立通信的過程中不需要進行資源占用的申請,而是采用報文逐跳轉發的形式,中間節點也不用記錄通信狀態。互聯網IP技術天然可靈活支持多業務形態,同時具備超強的生存能力,即只要存在任何一個通信信道,通信就不會中斷;但因為缺少建立連接占用的申請,而存在無法保證通信安全和質量的缺點。
將電話網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則可以揚長避短,充分打造算網融合的新一代CDN算力網絡發揮兩種技術的優勢。據測算,通過互聯網IP技術改造電話網,以軟交換代替硬交換,1個IP軟交換機架容量可以實現約40倍于硬交換機架的容量;電話網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可節省大約85%的建設、運維和電力成本。可以說,互聯網技術激發了電話網的“軟交換革命”。
可連接DNS鍛造CDN特色能力
DNS(域名解析系統)是互聯網的關鍵組成部分,本文提出跨界結合的可連接DNS技術概念。
傳統DNS運營完全采用面向非連接的互聯網架構模型,使用首問負責制的樹狀架構,其解析結果無法得到保證。可連接DNS通過構建中央控制臺,實現所有省(區、市)DNS的有組織連接;通過改造DNS節點,建立更加可管可控的面向連接的DNS運營體系。當前,可連接DNS技術已經支持中央節點和分布式節點保存及利用數據狀態信息,支持對所有分支DNS遞歸和緩存服務器的有效控制。這等價于在互聯網DNS架構之上,創新構建面向連接的能力,并基于可連接DNS的可靠性保障,結合大數據技術,構建高可靠的互聯網信令體系。
當前,業界已經就可連接DNS與CDN跨界技術的深度融合開展了實踐測試,結果表明,兩者深度融合可以帶來巨大效益。
一是域名調度更新可在1秒內極速生效。業界對于CDN或者云業務的調度往往通過域名進行,受限于CNAME(別名記錄)、DNS TTL(DNS生存時間)、DNS樹狀控制技術等,調度更新生效往往需要5分鐘左右。本研究依托可連接DNS體系,建立了DNS中央控制臺與CDN調度中心的交互接口,制定了域名快速再上線的規范,提供了業務域名1秒內極速生效的能力。
二是CDN超精準調度。CDN能夠獲取用戶所屬省份DNS的IP信息,并依賴該IP判斷用戶的歸屬省份,不過僅能精確到省,嚴重影響超低時延應用的加速效果。運營商掌握市、縣、鄉、村級別更為精細的網絡拓撲信息,可連接DNS與CDN成功對接后,支持將用戶位置標簽發送到CDN調度中心,用戶請求即可調度至市、縣、鄉、村。借力大網的可連接DNS,可構建全國20ms、省內5ms、地市1ms的三級算力時延圈調度能力,滿足自動駕駛業務等的苛刻要求。目前,調度至區縣的能力已向業界開放試用。
綜上可知,借助運營商獨有的大網可連接DNS,構建CDN超快速調度生效、超精準調度的能力,并已賦能音視頻、AR/VR、云游戲等新型算網應用流量超10Tbit/s,真正實現了以網強算。未來,必將創造出更多特色CDN新能力,因此擁有非常廣闊的拓展空間。
云邊端融合,打造運營商CDN算力網絡新“藍圖”
IT界有著三大著名定律: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麥特卡夫定律。摩爾定律描述了計算性能約每兩年翻一番的變化規律,吉爾德定律描述了帶寬約每6個月翻一番的變化規律,麥特卡夫定律揭示了網絡價值正比于用戶數的平方。
算力資源包括“算”“傳”“存”三部分,因此同樣遵循以上三大定律。例如,中國移動過去10年間接入主帶寬由2Mbit/s提升到1Gbit/s,年增長率高達67%;按照麥特卡夫定律,中國移動的網絡價值約為美國AT&T的157倍。那么這些網絡價值蘊藏在什么地方?(見表1)
此處以家庭寬帶網絡“傳”資源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中國移動接入側總帶寬約為24000Tbit/s,總體平均帶寬利用率不到1%,假設只使用3%的端側傳送資源,總帶寬則遠超現有的CDN總容量。2022年,浙江移動試點驗證了該方案的可行性,在保障視頻流暢、質量穩定的前提下,試點范圍內的終端算力貢獻流量達1.7Tbit/s,單次即可節省1870萬元的建設成本。實踐表明,端側算力資源價值巨大,且可穩定高效使用。
運營商每年在建設、運維方面投入高達數百億元的資金,然而目前僅使用單連接,多連接所蘊藏的巨大能量尚未充分發掘。終端算力具有超低成本、超大能量的特點,隨著運營商重視程度的增強、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技術的持續進步,算力應用必將走向多元化。
前瞻探索終端算力價值,結合“云”“邊”已有能力,本文提出了“分兩級建設新一代CDN算力網絡的方案”。
其中,一級平臺依托龐大的CDN基礎設施和其他網絡資源,基于運營商CDN自研隊伍和軟能力,迭代升級集中運維、集中客戶響應體系,以及“云邊端”協同管理等,主要負責集中化業務的統一管理、統一計費,以及算網業務的分發和調度。
省級平臺需要跨專業對接現有管理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軟探針、城域網網管等,主要負責終端側的管理和控制。省級平臺決定著終端算力挖潛的進度,其建設的艱巨性、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終端算力的價值與終端數量和分布等密不可分,脫離網絡拓撲和分布調度,終端算力就沒有價值可言。
終端算力的價值廣闊無垠,但其價值利用也并非一帆風順,特別在產業協同、可管可控等方面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一方面,要想發揮算力價值,需要對網絡、業務等進行再平衡、再匹配,需要進行大量試點探索,以及提升資源、質量調度的自主研發能力;另一方面,如果策略制定得當,終端算力的價值將快速顯現。因此,對于“算”“傳”“存”資源不宜采用平行開采的方式,技術落地要“先傳后算”,能力利用要“先內后外”。
為有效滿足AR/VR、元宇宙、AIGC等新生代業務的超高帶寬、超低時延、超大算力需求,產業鏈上下游需要協同合作,充分打通網、業、云、邊、端各個環節,不斷積累“軟硬”能力,加快算網技術融合與能力融通。惟其如此,算力網絡方能充分有效服務于千行百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