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企業在管理制度建設的時候,往往會遇到兩個問題,制度太多,員工往往會缺少熱情;制度太少,不利于企業的發展。所以李亞鶴非常同意管理員工時所運用了“分粥理論”的哲理。李亞鶴表示“先進適用而高效化、公平公正而民主化、獎懲分明而激勵化”的制度,是搞好內部管理的基礎,我們需要根據自身實際而創新這樣的制度。
李亞鶴喜歡在與眾多管理者溝通交流的時候,先講一個小故事:有7個人每天食用一桶粥,因為粥少難以分配,于是他們推舉出一位“品德高尚者”負責分配,孰不知,這樣進行分配,掌勺人總是會給自己多分一些,其結果自然是引起了大家的不滿,只得馬上剝奪了這位“品德高尚者”的分粥權。接著,他們決定以抓鬮的方式確定分粥人,一天一輪換,結果一周下來,大家發現每個人只有一天能夠吃飽,那就是自己負責分粥的那天,于是,這個分配辦法也只好中止了。最后,他們采用了一個新辦法:粥仍可輪流分,但分粥人必須是最后一個喝大家挑剩下的兩碗粥,于是奇跡出現了,因為分粥的人為了不讓自己少吃,所以無論輪到誰分粥,每一次都分配得極為均勻。
李亞鶴表示,對于以往的管理制度,有可取之處,但是也有必須改進的地方,而制度的好壞,李亞鶴認為不再于多少,也不在于搬來多少別人的管理經驗,而在于簡潔實用,在于高效公平,這樣才能更加激勵員工進行自主創新,自我進行管理并得到能力的提升。李亞鶴認為,在“分粥理論”制度的執行下,越來越多的員工會在不斷地進步中找到自己的明確定位,同時對于自己工作以及人生的規劃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這樣一個先進、實用的管理制度,應該值得推廣。
因此,良好的管理機制應有權責明確的制度,并輔之以文化的潤滑和組織架構的匹配。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像李亞鶴一樣真正領略“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