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一棟棟溫馨舒適的住宅樓、一個個貼心適宜的公益崗位、一項項解決民生問題的扶持政策……近年來,海東市樂都區聚焦易地搬遷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突出黨建引領,進一步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不斷引領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適應新家園、融入新生活、實現新夢想,逐步完成了從易地搬遷安置點到黨建引領示范點的華麗蝶變。
“以前在外面打工,只想著怎么樣才能保證全家人不餓肚子,每年只在春節回一次家。現在搬到城里,公司就在樓下,工作和照顧家人兩不誤。擦完一戶玻璃能收入150元至300元,日子有了好盼頭。”馬廠鄉孟家灣村村民李領兄高興地說。
樂業方能安居。近年來,馬廠鄉黨委整合10個村的村集體資金,探索出以黨支部+村企+致富帶頭人+農戶的市場化“紅色勞務”模式,成立眾睿志誠企業管理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下設勞務、家政、人力資源三個子公司,通過提供家政保潔、月嫂育嬰、養老護理、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建筑勞務分包等服務,既拓寬了搬遷群眾的就業門路,也不斷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現了搬遷群眾樓上安居,樓下樂業。
在蘆花鄉青繡產業車間,繡娘們比量取樣,穿針引線,她們一邊繡制,一邊相互交流著圖案配色……張仁欠什姐是蘆花鄉本康嶺村村民,也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說起現在的工作,穩定的收入讓張仁欠什姐很是滿意:“我一直喜歡繡花,現在政府給我搭建了平臺,既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又能掙錢,一舉兩得。”
為了解決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蘆花鄉黨委通過爭取東西部協作幫扶項目,打造了青繡展廳、青繡車間,扶持幫助200多名婦女掌握了刺繡技藝,并發揮刺繡致富帶頭人作用,采取“集中+分散”作業模式,接收制作訂單,分散作業形成規模化生產,確保從事刺繡生產的家庭增收。隨著繡品品質的不斷提升,繡制的產品逐漸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小小的“指尖技藝”已真正成為帶動搬遷群眾就業增收的產業。
“剛搬遷下來的時候,村里沒有集體經濟,干事創業就沒有底氣。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們逐漸實現了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破零復壯的轉變,村‘兩委’成員干事創業的動力越來越足。”瞿曇鎮徐家臺村黨支部書記徐世林說道。
這幾年,徐家臺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探索實踐出原料訂單種植—合作社收購產銷—集體受益的“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并逐漸由最初的油菜籽生產加工作坊升級為對接電商平臺,輻射帶動其他農副產品產銷的新型經營主體,建立了村集體與群眾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了“支部有作為,群眾得實惠、集體有收益”的三方共贏。去年年內收購油菜籽14萬余斤,榨油26噸,銷售額逾30萬元,同步帶動600余戶農戶戶均增收近800元。在村黨支部的引導下,村民通過務工、電商直播,收入越來越高,日子過得越來越美。
“有了你們的幫助,我們現在的生活才過得安逸,有你們的耐心輔導,我家浩浩成績才能進步這么快,謝謝你們,真的非常感謝你們。”七里店易地搬遷安置點搬遷群眾張奶奶激動地緊握著黨員青年志愿者的手,高興地說。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結合搬遷群眾需要,七里店社區從烹飪、家政等技能培訓入手,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定期開展針對性的技能培訓,讓搬遷群眾掌握一技之長。同時,為解決搬遷群眾隨遷子女放學后無人照看、無人輔導作業等問題,七里店社區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七里店安置點設立志愿者服務站,充分運用活動室、“四點半課堂”“愛心托管班”等平臺,為搬遷兒童提供學習場地和輔導服務,并利用寒暑假期,開展了“學校社區齊攜手融樂家園護童心”趣味課堂等活動,不斷拓展了搬遷兒童的知識,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生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