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后,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是所有駐村第一書記頭等大事。伊學義是國家稅務總局延邊州稅務局派駐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天平村的第一書記。從2017年初被派駐到天平村,他“念”好產業振興要訣,推動地方特色農產品小木耳做成大產業。
伊學義走村入戶。
搭好產業項目“骨架子”
【資料圖】
伊學義至今記得,2017年初到天平村時,幾乎每家村民都面臨著生計壓力。
天平村所在的汪清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吉林省深度貧困縣。一窮二白的村子讓伊學義急得直上火,“當務之急是因地制宜挖掘項目,先把‘骨架子’搭起來”。
“東北好木耳,汪清占一半。”地處長白山地區的汪清縣被譽為“木耳之鄉”。“咱們天平村的木耳質量好、口感佳,為什么不試試做成產業項目?”村里有零散的木耳種植戶,伊學義挨家上門動員,想做成規模化扶貧項目。可種植木耳初期投入大,窮怕了的村民們誰也不同意搭錢。
得知情況的伊學義奔走各家銀行拉來貸款,為村民購買木耳菌包和其他配套設施,建設菌包廠。項目逐漸有了起色,更有了伊書記這個“主心骨”,村民們懸著的心踏實了,一家兩家開始跟著他干起來。
冬去春來,深山里的這片貧瘠土地上,木耳產業開花結果。2019年,天平村87戶140人全部脫貧,家庭人均年收入達1萬元以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精準把脈,因地制宜找好扶貧產業很重要。”伊學義在他堅持記錄了20多萬字的扶貧日記中總結道。
壯大產業鏈,為致富“增肌”
有了穩定的木耳種植項目,伊學義開始思考如何進一步發展木耳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給“骨架子增肌”,徹底擺脫過去靠天吃飯的瓶頸。
于是,伊學義帶著村集體琢磨上下游產業,接洽木耳產品研發、加工及深加工以及銷售合作團隊,還根據當地的產業結構,帶著村民開辦榨油廠,引進太陽能光伏發電站、農機合作等配套項目。
產業鏈的延伸不僅增加產值,還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從種植、采摘到加工、銷售,全村參與,甚至到了采摘季節還會出現用工荒,吸引不少外省的村民。有的種植戶干脆管吃管住雇人打工。“過去誰敢想,還有人能來我們這個窮村打工掙到錢。”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感慨。
為打出天平村木耳的品牌,伊學義積極參與第一書記代言活動,幾乎成了吉林省駐村第一書記協會直播間的“常駐嘉賓”。前不久,天平村和科研團隊合作研發人參木耳等系列新品,得到州科協的認可。伊學義備受鼓舞,馬不停蹄到周邊城市商超推銷。
激活內生動力,讓“產業血液”流起來
“伊書記來了,村里干啥啥成,大伙兒也都跟著忙活,誰也閑不住。”說起這些年村里的變化,村民孫長興嫻熟地駕駛著比她高出一倍多的大型拖拉機,言語間干勁十足。
制袋、滅菌、接種、打包、搬運……產業項目多了,致富機會找上了門,全村菌農平均每家種植5萬袋木耳,平均每人一年掙將近4萬元。
“只要肯勞動,不愁沒錢掙。”伊學義經常這樣鼓勵村民。無論春夏秋冬,如今的天平村,一年四季“熱火朝天”。即使入了冬,習慣了大半輩子“貓冬”的村民也在12月就早早開始做菌包,開春擺到地里,入夏前后采摘,緊接著開始做秋耳。
年過六旬的村民們也坐不住了,紛紛到村里找活。伊學義為行動不便的村民協調來公益崗位,全村能勞動的全部都安排了崗位。他算了一筆賬:全村老、病、殘脫貧戶83戶124人,人均年收入都能穩定在1.5萬元以上……
“產業要振興,首先要激發內生動力,讓村民們打心眼里對好日子有所期盼。”伊學義說。
原標題:《立骨、增肌、暢血,把產業搞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