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金沙江訣別唐古拉山一路咆哮奔涌而下,途經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從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真達鄉流入四川省境內,自生巴村起河道漸寬,水系開始變得交錯蕪雜,距此東南20多公里,有一個被稱作“石渠塞外江南”的小鎮,紅軍先頭部隊曾在此橫渡金沙江,打響了解放西藏的第一槍,這里還作為格薩爾王第一大將鄧柯的故鄉而廣為人知,就在今年5月,她又因一座陳列館而名聲大噪,她就是記者此行的目的地——洛須鎮。洛須鎮隸屬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地處川、青、藏三省(區)交界處,西臨青海省玉樹州,南接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江達縣,海拔3200米,在平均海拔超4500米的石渠縣,其被稱為“塞外江南”的的確確是實至名歸。
圖為進入洛須鎮 攝影:李明華
洛須鎮與西藏的江達縣鄧柯鄉隔金沙江相望,一座名為鄧瑪奴桑巴橋(又稱洛須金沙江大橋)的鐵索橋連接兩地,該橋是鄧柯鄉及其周邊地區與外界連通的唯一公路橋梁,橋長約150米,1988年建成通車。2022年5月到今年5月的一年間,十八軍進藏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在鄧瑪奴桑巴橋邊拔地而起,它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孜段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含十八軍進藏陳列館、革命歷史廣場、烈士紀念廣場及民族團結廣場四大功能區,總面積約14671平方米,生動講述了十八軍進軍西藏進駐洛須的革命歷史。洛須在西藏和平解放事業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作用,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在此橫渡金沙江,打響解放西藏第一槍,和平解放西藏就此拉開序幕。
圖為十八軍進藏陳列館 攝影:李明華
記者到洛須的那天陰雨連綿,陳列館是一座黃墻搭配鑲紅邊屋頂的梯形建筑,在雨幕中看上去莊嚴肅穆,沉重的原木大門上方有一面原石色異型石壁,最高處是漢藏兩種文字書寫的館名和一顆巨大的紅色五角星,一側是一組表現紅軍戰士高舉旗幟奮勇向前的淡金色浮雕。陳列館內采用多種先進展陳手段進行展示,既有歷史文物、文獻、圖片、資料,又有大型雕塑、繪畫、場景模擬和聲光影像多媒體等現代手段,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十八軍進藏的整個歷程。據介紹,該館將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員干部教育陣地與文旅融合發展平臺,為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基因,以及甘孜文旅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圖為十八軍進藏陳列館內懸掛的“石渠精神”展板攝影:李明華
洛須鎮因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帶,灌溉水源豐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很多江南的蔬菜瓜果樹木都可在此種植,自古被譽為“青稞之鄉”,在《格薩爾王》史詩中是嶺國的軍糧屯田之地,被稱作嶺國的“天下糧倉”。洛須鎮利用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積極發展農業,2018年整合涉農資金、產業扶貧周轉金和“飛地”模式扶貧資金,在其下屬的正科鄉建成鄧瑪觀光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總占地面積18749畝,引進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2家,獲得了“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稱號。園區擁有數十棟智能冬暖式大棚溫室,以往在成都平原和攀西地區出產的各種應季蔬菜在這里應有盡有,改變了石渠縣“菜比肉貴”的歷史。2021年,園區向四川、青海、西藏高寒農牧區群眾提供蔬菜2千多噸,果蔬種植業及加工產值達3191.69萬元。高原特色農業不但帶動村民致富增收,還成為石渠縣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和農業轉型升級新的支撐點。
圖為鄧瑪觀光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內 攝影:李明華
此次洛須之行,有一件事讓筆者印象深刻,在十八軍進藏陳列館,講解員穿著整齊單薄的套裝,冒著冷雨為我們介紹陳列館外面的三處廣場,雖多次勸她去穿上外套再出來為我們講解,她卻笑著說自己沒問題,就這樣堅持為我們講解到最后。看著站在雨幕中微笑揮手與我們道別的她,我眼前浮現出陳列館墻壁上懸掛的石渠精神——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透過這樣一個兢兢業業工作、踏踏實實做事的普通石渠人,我們能夠切實感受到這樣的精神在無數石渠人身上熠熠發光。(中國西藏網 記者/李明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