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透社》的最新報道,我國知名電動車企業比亞迪前段時間一直在和印度當地一家名叫Megha的企業洽談,準備投資10億美元在印度建廠生產電動車和動力電池。比亞迪負責出技術,Megha負責出資金,屆時每年或生產1萬到1.5萬輛電動汽車。
消息一出,不少業內人士為比亞迪捏了一把冷汗。
(相關資料圖)
印度在世界各大企業的風評一向不好,被稱為跨國公司的“墳場”,之前微軟、沃爾瑪、OPPO、小米、三星等品牌,都因為在印度建廠,被印度狠狠宰了一刀。
逃稅、假賬、違反外匯管理法等話術,是印度方面坑害跨國企業資金的慣用套路。
為此,有人還編了一句順口溜:印度賺錢印度花(罰),一份別想帶回家。
一個劣跡斑斑,套路滿滿的印度,就像是一個大坑,比亞迪這邊準備往里跳,自然不免讓人捏把冷汗。
就在不少人為比亞迪惴惴不安時,沒想到印度竟然率先拒絕了比亞迪的投資。
這樣的結果可真讓大家沒想到,是印度又換套路了,還是他們看不上比亞迪?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內的興起,我國自主研發品牌比亞迪可謂出盡了風頭,旗下各種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的銷量直接突破55萬輛,斬獲全球電動車銷售龍頭老大的桂冠。
55萬輛什么概念呢?
韓國的現代、起亞,日本的日產,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昔日油車王者品牌,新研發的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的銷售量也不過三四萬輛。
此時此刻郭德綱相聲中的一句尤其應景:
“不是我很優秀,全靠同行襯托。”
比亞迪的發展勢頭之猛,全球有目共睹,對印度這個跨國公司“墳場”來說,這可是一塊大肥肉,為什么印度要拒之門外呢?
其實,印度這么做完全是自以為是的小聰明。
當時比亞迪和Megha企業談合作的時候,按照規定,印度官員也必須在場。
本來聽到比亞迪要投資建廠,印度政府是非常高興的。可聽到比亞迪只打算出技術,印度不干了。
比亞迪可不傻,小米、富士康,這些都是前車之鑒,跟印度人做生意,可得多留幾個心眼。
所以比亞迪才想低成本以合資的方式在印度建廠,資金主要是印度企業Megha負責,比亞迪只負責核心技術。
之所以有這樣的部署安排,是因為印度政府劣跡斑斑,比亞迪當然知道自己一旦在印度投資大量資金,下場必然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面對肯定會出現的結局,比亞迪怎么才能避免被人宰割,同時還把錢賺了呢?
輕資產投入,也就是比亞迪提出的他負責技術,Megha負責資金的方案。
這樣就算印度政府到時候故技重施,要凍結資金或者大額罰款,那也不會傷害到比亞迪太多,因為大部分的資金都是印度本地企業Megha在負責。
特別是以后印度政府想要拿捏比亞迪,比亞迪也不用擔心,畢竟就這一點經濟投資,真的發展不順暢的話,隨時就能撤離。
反而是投入大量資金,特別容易受到印度政府掣肘。
按照印度政府以往的尿性,一旦比亞迪大額投資,他們肯定會找各種名目罰款、使絆子。
所以比亞迪才會做出只投資10億建廠,然后不出錢只出技術的方法,就是針對印度政府的無賴行為,想出的一個方案。
結果印度政府一看,這樣可不行。
印度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非常滯后,時至今日,都無法獨立造出一臺電動巴士,需要完全依賴進口。
如果說以前的印度僅僅想要的是跨國公司的錢,那么他們現在想要的是錢和產業鏈。
他們的野心之大,已經讓他們十分膨脹,嘴臉也變得愈發卑劣、丑惡。
所以比亞迪在和Megha進行洽談時,雙方都十分滿意這個方案,唯獨印度官員跳出來反對,他要求比亞迪不僅要出錢,還要出技術。
印度就差把自己想要吃下比亞迪,連錢帶技術一起偷走的計劃寫在臉上了,比亞迪當然不同意。
于是印度政府便對外宣稱,比亞迪在印度的投資涉及“安全問題”,現有的招商規則也不允許外國企業進行這類投資。
事實上,早在汽車洽談之前,比亞迪就已經有兩款車打入印度市場,還有一家工廠,主要通過SKD的方式進行組裝。
簡單來說,比亞迪只是在印度建了組裝廠,最核心的部分還是要從國內進口。
印度能夠獅子大開口,其背后則是印度極低的電車滲透率和龐大潛在消費群體,如果真的能夠進軍印度,那么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營收。
換而言之,比亞迪和特斯拉都緊緊盯著印度市場,誰能先進入也就意味著誰以后更強大。
印度深知他們國家是僅次于中國和美國的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不管誰投資,其實對印度都是利大于弊。
印度拒絕比亞迪背后的真實想法很可能是想先拒絕,再談條件,因為比亞迪的野心很大,這一點有目共睹,印度正是想利用比亞迪的野心,故意讓比亞迪覺得,如果比亞迪不向印度妥協,那么印度市場就會向特斯拉傾斜。
當然,同樣的手段也會用在特斯拉身上。
到時候,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不管誰在印度投資建廠,印度都能利用各種法律漏洞,狠狠敲詐一筆,然后再把對方車企的核心技術和產業鏈搶走。
但印度沒想到,這一次,他們的如意算盤打錯了。
印度市場潛力大,但印度政府也是真黑,這塊蛋糕就像是捕鼠器上的美食,看著誘人,實際對方卻想要你的命。
比亞迪索性不再執著于印度市場,自然不愿意受到印度政府的掣肘,反而在越南建零部件工廠,在泰國建整車廠。
雖然放棄了印度,卻得到了整個東南亞的市場,這何嘗不是一個良策?
現在,傻眼的就只剩下印度了。
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參考資料:[1] 澎湃新聞《印度拒絕比亞迪10億美元投資,背后是更大的野心》2023-07-24[2] 財聯社《印媒:印度監管部門以“投資安全”為由拒絕比亞迪10億美元合資建廠》2023-07-23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