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資料圖)
近日,在貴州黃果樹瀑布天星洞景區(qū),一個小孩拿磚頭把鐘乳石敲斷,并裝進自己口袋帶走。有游客看到后,提醒了三次,但小孩卻不為所動。游客將事情告訴了孩子家長,不料家長竟辯解稱,“小孩喜歡,所以想要帶走”。目前景區(qū)已報警,將就此事追究責任。而類似“熊孩子”“熊家長”的“不以為然”并不少見。近日廣州一家便利店里,11個月大的女嬰遭男童惡意踢擊,男童家長同樣毫無愧意,拒絕道歉并為女嬰作醫(yī)療檢查,引發(fā)眾多網(wǎng)友譴責。
家長愛護、疼愛自己的孩子,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愛護得沒有底線,寵慣得不講原則,那就變成了寵害、捧殺。有一句調(diào)侃的話稱:每一個“熊孩子”背后都站著一個“熊家長”。這話可能不大好聽,但值得警示。這類家長通常有兩道慣用的“護身符”,其一是“他還是個孩子啊”,其二是“別跟孩子一般計較”。前者是亮出孩子的保護傘,孩子小不懂事,犯了錯誤在所難免,打不得罵不得。后者則是家長的保護傘,把自己的責任撇得干干凈凈。
請永遠不要輕視孩子的每一個“熊”行為,也不要找任何借口為孩子的錯誤開脫。所謂言傳身教不是掛在嘴上說說的,當你拒絕為孩子的惡劣行為認錯時,實際上已經(jīng)為孩子做了如何面對錯誤的最差示范。孩子犯錯后,讓孩子承擔應(yīng)當擔負的責任,孩子會羞愧,也會出現(xiàn)抗拒心理和行為,但正是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孩子才會明白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埋單,才會真正地成長。
一個不甩鍋的家長,應(yīng)該怎么引導孩子認識問題呢?上周有則發(fā)生在廣東東莞的新聞引起熱議:“女孩剪了一撮女顧客的長發(fā),家長賠了1萬多”,事件中的寶媽非常有禮貌地道歉并賠償。勇于為孩子的錯誤埋單,這樣的寶媽就受到了稱贊。
有些孩子可能天生調(diào)皮淘氣,但絕對不會是天生的“熊孩子”。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更加考驗家長的教育能力,家長更要主動擔負起管教責任,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試想,當家長在得知孩子的錯誤行為后,能正視孩子的問題,而不是推卸管教不力的責任,放任孩子的錯誤行為,孩子以后是否會變得不一樣呢?
其實,不要小看孩子,當我們面對孩子,心平氣和地把這個世界最基本的規(guī)則、禮儀、道理講給他們聽時,他們是聽得懂的。但是,如果總以“長大了他自然會懂”為托詞,他們可能真的永遠都不會懂。這就是家教的要義。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