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應類型是復分解反應。
2、 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CO2↑+H2O 復分解反應是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
3、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是:發生復分解反應的兩種物質在水溶液中交換離子,結合成難電離的物質--沉淀、氣體或弱電解質(最常見的為水),使溶液中離子濃度降低,化學反應即向著離子濃度降低的方向進行。
(資料圖)
4、可簡記為AB+CD=AD+CB。
5、 發生條件 1.生成難溶的物質:如生成BaSO?、AgCl、CaCO?,Cu(OH)?等沉淀。
6、 2.生成氣體或易揮發物質:如生成CO?、H2S等氣體。
7、 3.有弱電解質生成:如生成H2O、弱酸、弱堿等。
8、 有時復分解反應的2種反應物中的一種要為溶液(即有水參加)例如Ca(OH)2固體無法與CO2反應,要有水參與,形成Ca(OH)2溶液,溶液中電離出鈣離子與氫氧根離子,再與CO2反應生成CaCO3和H2O。
9、 下面為復分解反應的例子 酸與鹽 (反應時酸可以不溶,例如硅酸溶于碳酸鈉濃溶液) 部分酸、堿、鹽的溶解性表(室溫) 如:2HCl+CaCO3=CaCl2+H2O+CO2↑(生成碳酸,碳酸不穩定,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下同) H2SO4+BaCl2=2HCl+BaSO4↓ HCl+AgNO3=HNO3+AgCl↓ 大多數酸都可以與碳酸鹽(碳酸氫鹽)反應,生成新鹽、水和二氧化碳。
10、以鈉鹽為例: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酸與堿 反應物中至少有一種是可溶的。
11、 如:H2SO4+Cu(OH)2=CuSO4+2H2O H2SO4+Ca(OH)2=CaSO4↓+2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H2SO4+Ba(OH)2=BaSO4↓+2H2O 2HCl+Cu(OH)2=CuCl2+2H2O 2HCl+Ca(OH)2=CaCl2+2H2O HCl+NaOH=NaCl+H2O 2HCl+Ba(OH)2=BaCl2+2H2O 鹽與鹽(可溶) 反應時一種鹽完全可以不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種不溶(除非產生氣體),例如硫酸氫鈉溶解碳酸鎂。
12、 如:Na2SO4+BaCl2=2NaCl+BaSO4↓ Na2CO3+CaCl2=2NaCl+CaCO3↓ Na2CO3+BaCl2=2NaCl+BaCO3↓ 鹽與堿 反應時鹽和堿均可溶于水,堿難溶的例子見于硫酸氫鹽溶解氫氧化鎂,鹽難溶的例子見于氫氧化鈉溶解硫酸鉛。
13、 如:2NaOH+CuSO4=Na2SO4+Cu(OH)2↓ NaOH+NH4Cl=NaCl+NH3↑+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3NaOH+FeCl3=Fe(OH)3↓+3NaCl 氫氧化鐵、氫氧化亞鐵都不會與氯化鈉發生反應。
14、 酸與金屬氧化物 例如:鹽酸除鐵銹:Fe2O3+6HCl=2FeCl3+3H2O 注意:氯離子對反應有促進作用,硫酸根離子對反應有抑制作用。
15、 特例:NaOH+Al(OH)3=NaAlO2+2H2O 總結 概括上述四種類型的復分解反應能夠發生并趨于完成的條件,可分成兩方面記憶掌握。
16、一方面是對反應物的要求:酸鹽、酸堿一般行,鹽鹽、鹽堿都需溶;另一方面是對生成物的要求: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氣體放出,或有水等弱電解質生成。
17、這兩方面必須兼顧,才能正確地書寫有關復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8、 需要注意的一些比較容易誤判的反應 特別要注意的是,例如CO? + Ca(OH)? ==== CaCO?↓+ H?O這樣的反應不是復分解反應。
19、因為,根據復分解反應的定義。
20、只有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的化合物的反應才是復分解反應。
21、如:H?SO? + BaCl? ==== BaSO?↓+ 2HCl這個反應中,硫酸的成分(氫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與氯化鋇的成分(氯離子和鋇離子)互相交換,形成了硫酸鋇和鹽酸。
22、而CO? + Ca(OH)? ==== CaCO?↓+ H?O反應中二氧化碳的成分(碳離子和氧離子 )并沒有與氫氧化鈣的成分(鈣離子和氫氧根離子)互相交換,所以這樣的反應不是復分解反應。
23、同理,CO? + 2NaOH ==== Na?CO?+ H?O和SO? + 2NaOH === Na?SO?+ H?O之類的反應也不是復分解反應。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