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至30日,舞蹈劇場《一刻》在國家大劇院進行演出,以富有哲學意蘊的舞蹈編排、出眾的舞蹈實力與別具匠心的舞臺藝術獲得了全場觀眾肯定。《一刻》是舞者華宵一挑戰個人極限的舞蹈作品,由國內外當代編導名家阿庫·漢姆、高成明、婁夢涵、黃佳園、文小超、賈菲、華宵一擔綱編導,國內著名舞臺創意、編劇許銳擔任總導演。
《一刻》劇照:《眺》
拼圖成鏡 哲思一生一刻
(資料圖)
在演出前的線下活動分享中,北京舞蹈學院院長、《一刻》總導演許銳,國家一級演員、《一刻》制作人、領銜主演華宵一,中國青年作曲家、音樂制作人、《一刻》音樂總監亢竹青共聚一堂,暢談《一刻》的創作歷程。
許銳評價《一刻》作為來自五洲四海的優秀編導們各自構思,匯聚而生的作品,每一篇章都風格變換、和而不同,各篇章均以“生命”本體做為引線,共同完成了一幅美美與共的舞蹈與人生拼圖。
華宵一以“所謂一生,就是用盡生命的每一刻”來推薦《一刻》,坦言《一刻》融入了自己真實的成長領悟,極具個人色彩的同時,也因為真摯真實而容易與觀眾產生共情關聯。
亢竹青則從女性視角、蛻變和情感共鳴三個角度解讀了《一刻》的音樂編排及《一刻》的創作理念,提示觀眾可以帶著想象力去聆聽《一刻》中的串場音樂,經過現代化處理的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與童聲元素,將引領觀眾體會強大而震撼的時空感。
作為憑借古典舞《羅敷行》《點絳唇》蟬聯了兩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一等獎,又憑借《紅旗》《等》《覺》獲得“荷花獎”獎項的華宵一,其古典舞領軍人物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活動現場,面對“如何做到在古典舞與現代舞之間的游刃有余”的提問,華宵一表示:“所謂游刃有余,都是我私底下刻苦訓練的結果”。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三屆中國古典舞荷花獎比賽中,為了將作品《覺》的呈現臻于完美,華宵一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去學習太極、八卦掌,付出足夠的時間毅力去成就了舞蹈。同時,華宵一認為優秀的舞者理應去探索多面多元的表達理念,通過不同的舞蹈去照不同的鏡子,挑戰身體極限的同時,反射回自我心靈探尋的更多可能。
六年時光信念難擋 一刻翩躚綻放
女性蛻變的共鳴成為活動現場分享的話題,生命一刻的追尋更是舞蹈劇場《一刻》演出內外探討的核心。活動現場,華宵一分享自己從舞多年初心不改,而歲月的改變已然體現在了工作與生活之中。2017年起首演《一刻》的六年以來,自己對現代舞的理解和表達從青澀陌生到熟悉駕馭,自己對生命的探尋和理解也通過成為母親,親身孕育生命而越發深刻。
《一刻》終章《滑》呈現的是華宵一在鋪滿油的白膠上起舞,不斷跌倒,不斷奮起,時而筋疲力盡,時而昂首挺立。這一舞蹈形式令許多觀眾為之震撼,該篇編導高成明介紹,“《滑》體現的是人一生行程的艱難”,華宵一也在本輪演出排練中新添了自己作為母親的生命領悟:“一條白膠,將我從人生的此岸渡到彼岸。我有生命的執念,我做到了”。
眾多支持華宵一多年的粉絲也主動請纓,作為《一刻》群演登上舞臺。年近七旬的阿姨說:“從側幕條看宵一,飄然獨立的氣質之外,更讓我感動的是她內心的執著“。非科班出身的群演大學生說,“當上臺的燈光一打,大家的動作整齊劃一,我被強大的信念感包圍并感染到了,真是生命不可思議的力量“。
舞蹈劇場《一刻》由《眺》《未完》《山丘》,本輪演出新篇章《懸》《獨自起舞》《滑》六部分構成。盡情舞動的身體,就是生命脈動的最好證明,舞者本身就代表著“活在這一刻”的生命力,而觀眾也能在作品中看到生命力勃發的成長,感受到這份一刻一生的信念。
據悉,舞蹈劇場《一刻》是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2020年度資助項目、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0年度資助項目,同時也是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蹈家工作室項目。由北京舞蹈學院出品,中國舞蹈家協會支持,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華宵一舞蹈工作室作為演出單位。
(圖片來自出品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