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上關于春秋五霸的爭議很多,但是有兩位是無可爭議的,那就是齊桓公跟晉文公。研究齊桓公就可以發現,齊桓公這個人怎么看都不像是個霸主的料子,他自己也是這么承認的,當年管仲就差拿著槍逼著他當霸主了。
齊桓公第一次見管仲就問:我要怎么保住自己的社稷。管仲:當霸主。
(資料圖片)
齊桓公:我只是想保社稷。
管仲:在這種國際條件下不做霸主,怎么能夠保住社稷?
齊桓公:太難了。
管仲:我沒有給公子糾殉節。就是想要輔助齊國稱霸,既然做不到了,那就讓我去死。
齊桓公:你別這樣,我們試試吧。不過,寡人有疾。我很好色,經常讓酒把酒杯給腐蝕了,讓肉都生了蛆蟲,得無害于霸乎?
管仲:沒事,只是些富貴病而已。
齊桓公:那怎么才能夠損害霸業呢?
管仲:不知賢,知而不用,任而不信。
上面的這一篇對話基本上都已經框定了齊桓公的一輩子。
知人信賢齊桓公能夠稱霸的第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任用了管仲,知而用之,用而信之。而且還是無條件的信任,他所開創的霸業藍圖基本上都是由管仲勾畫出來的,至于齊桓公他只不過是在協議上面簽個字而已!但這也正是喜歡齊桓公最為了不起的地方,能夠給予人才絕對的信任。
大秦帝國第三部里頭白起臨死之前,曾經對秦王說過一句話:非成業難,而得賢難,非得賢難,而任之難,非任之難,而信之難。古往今來,從不缺少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們也不缺少識人用人的本事,但是他們唯獨缺少信任,莫非齊桓公遠遠超越了這些人?
其實并不是,你研究歷史的時候就很容易會發現,春秋時期除了越王勾踐之外,也很少聽說有君王會做兔死狗烹的事。這是為什么呢?這是由當時那個特殊的社會結構所決定的,春秋是一個貴族社會,國家由貴族構成,至于國君的家族,只不過是一個大一點點的貴族,他們對于君王的支持,只不過是因為自古以來定下的名分,這些名分代表著社會秩序,所以春秋時期雖然有子殺父,臣弒君的行為存在,當你從來都沒有聽說過有哪個貴族敢取代國王。 如果他們真的敢這么做一定會被群起而攻之,至于管仲的身份,那只不過是一個沒落的貴族——士而已,貴族不是一天養成的,需要把自己的家族發展壯大。那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如果想要篡位的話那就得等到戰國時期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所以齊桓公根本就不擔心管仲會造反,他一點根基都沒有,造反誰跟他去鬧啊,誰會服他呀?所以齊桓公只需確定他的才能,敢于破格提拔就好,不存在信任危機。管仲也就因此能夠最大限度行使國君的權力變法改革。春秋之后可就只有一個張居正能做到這一點,可張居正這么做的代價是犯了皇權的忌諱,死后全家被餓死。
先發優勢,齊國的好底子
當然了,有管仲是不夠的,如果把管仲放到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國家,那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他也不可能掀起那么大的風浪。魯國的說:管仲放到齊國,齊國就能稱霸,放到其他國家,其他國家就會強大,放到戎狄,戎狄就能得志于天下。可見舞臺不同,效果還是不一樣的。
齊桓公之所以能夠成就霸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爺爺爸爸跟他那個以好色聞名的哥哥齊襄公,給他留下一副很好的基本盤,他的爺爺跟爸爸,開創了莊僖小霸,國家持續發展保持了一百年的穩定,這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晉國這個時候還在發生下克上的曲沃代翼,秦楚剛剛開始起步擴張,齊國早就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齊襄公在位的時候,報了九世之仇,打通進入膠東半島的通道。同一時期的其他諸侯國比如前任霸主鄭國,已經衰落。齊國放眼天下,請問誰與爭鋒?
取信于人,互利共贏可是想要做霸主不是你胳膊粗就行的,齊國雖然很強大,但是如果你搞得天怒人怨,大家抱團一起反對你,你也搞不定這么多的國家。
比如說剛剛確立了霸業路線的時候,齊桓公和管仲其實也不知道怎么搞霸業,管仲雖然在國內鋪開了軍事政治經濟的全面改革,國富兵強。但在如何處理對外戰略的問題上,始終都沒有下定決心,齊桓公是缺乏耐心的人,他選擇了最為簡單粗暴的方式,強攻,
被他盯上的對象就是魯國,畢竟山東省號稱齊魯大地,魯國搞定了,山東地區就是他的了。結果過程很不順利,爆發了長勺之戰,也就是那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劌論戰。有一次齊國跟魯國會盟,齊桓公還被曹劌用刀子綁架了,逼迫他把失地全都還回來,齊桓公簽了盟約后想不認賬,按照當時的規矩確實是可以不認賬的,可是管仲靈機一動,他馬上就知道齊國的霸業要怎么搞了。按照合同履行,建立齊國的霸權信譽。齊國要給大家勾畫一個美好的圖景,華夏命運共同體,想要讓大家都相信你,你就必須表現出自己的信用。
當時中原民族都面臨一個非常致命的困境:南蠻與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縷。當年被周王朝壓制的少數民族紛紛開始滲透,南蠻楚國,北方戎狄都已經開始進入中原,河北大國邢國衛國都被滅了,蠻族已過黃河。中原紛亂,楚國北上,南陽盆地的漢陽諸姬失去中原支援一個個倒下。現在我們齊國要扛起這桿大旗,拯救華夏民族,華夏族這個概念就是從管仲這來的。以前壓根就沒有華夏這個概念。
齊國帶領諸侯聯軍,先是幫助衛國邢國復國,然后千里遠征,救助孤懸海外被四面包圍的燕國,這不僅僅能夠從道義上折服各國而且還能夠在利益上緊密團結在一起。除了攘夷之外還要尊王,我們偉大的勝利都是在周天子的帶領下取得的。本來已經權威掃地的周王室,當然愿意趁著這個機會過來蹭齊國的流量了,能夠打敗野蠻民族也有我的一份功勞嘛。尊王的另外一個含義就是維護禮樂制度,大家要經常開會發表宣言,懲罰各國亂臣賊子,這對大家都是有好處的,萬一哪個國家不幸出了亂臣賊子,大家可以組成聯軍把它趕走嘛,保證國君一系的合法地位。比如周王室就不幸出了亂臣賊子王子帶,結果齊桓公就幫他把王子帶趕跑,這就是一匡天下。這是春秋獨一無二的霸業,后來霸主大多以強凌弱,沒有施恩惠于諸國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