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8月24日,日本正式開始福島核污染水排海作業。而與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國,其影響先從一件簡單的生活日常品——鹽開始。最近,國內一些地區出現了“囤鹽潮”,“囤鹽”立即成了網絡熱詞。在網上流傳的照片里,有的超市搶購一空,有的電商平臺顯示缺貨。
從2003年“非典”流行期間,到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出事,再到如今日本公開排放核污染水,民眾的瘋狂“囤鹽”行為揭示了鹽是“萬能”的,它既能預防“非典”,也能防輻射。
面對此類公共突發事件,囤鹽似乎成了一種“本能反應”,鹽何以能一次又一次成為主角?
有專家指出,囤鹽行為很大程度上是人們對于未知風險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碘鹽能防輻射、海鹽可能被污染等流言加持,加之一些網絡直播間大力推銷各類“安全食用鹽”,信息不對稱使得囤積食鹽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不僅如此,一些民眾在看到其他人囤積食鹽的行為后,盲目跟風,促使囤積食鹽的影響面不斷擴大。
然而與2003年和2011年兩次相比,此次囤鹽的時間和影響力小了不少。究其原因,在于我們第一時間出臺權威消息破除各類謠言以及民眾的科學素養不斷提升。
在“囤鹽”苗頭剛起來時,各大媒體及時發布我國食鹽生產情況。中國鹽業協會第一時間出來辟謠,以權威的力量破除民眾信息不對稱。該協會執行理事長王小青表示,我國每年食用鹽的消費量基本保持在1200萬噸左右,食用鹽的生產能力是5000萬噸,完備的全社會食鹽儲備體系有能力保障老百姓的用鹽需求。同時傳達的信息還有,我國鹽資源中井鹽、湖鹽、海鹽分別占比為61%、17%、22%,海鹽的比重并不高。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和鹽業生產企業也發出通告,如廣東鹽業集團公布了當前省、市兩級食鹽政府儲備量和企業社會責任儲備數據,呼吁市民不必恐慌,更不必效仿“囤鹽”;福州市商務局第一時間提醒食用鹽貨源充足,市民按需理性購買。
無疑在此事件中,官方通過正規媒體及時發聲,發布權威消息和科學信息,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事件,保持冷靜和理性。這也體現了我們更好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而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要囤的不應該是鹽,而是“科學和理性”。民眾應多綜合各方信息,在科學、不違背常規常識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判斷。以鹽而言,在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中,成年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過多攝入反而會引發各類疾病。不盲目跟風,做清醒、理智的消費者,讓囤積風潮能少一些、再少一些,便是對科學最好的詮釋。
“非典”時期囤的鹽吃完了嗎?多“囤”一些科學與理性,便能少產生一些這樣荒誕的疑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