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我心中,恩施州真正的網紅是小土豆。我希望小土豆走出大山,讓鄉親們致富增收。”“85后”土家族青年席印海說。
席印海在海拔1600米的土豆種植基地查看長勢
(資料圖片)
8月14日清晨,席印海駕車行駛在恩施州318國道上。9年前,他放棄大學教師工作返回家鄉,每年沿318國道行駛10萬公里以上,帶沿線30個村2000戶村民種土豆致富。小土豆產業鏈涌現“土豆選美師”“土豆經紀人”等新職業,農戶人均年增收5至8萬元。
在席印海等年輕大學生的帶動下,恩施小土豆走出大山,對接互聯網售賣,高效觸達城市消費者餐桌。美團買菜數據顯示,2023年7月上旬,恩施州小土豆全國銷量增長超30%,其中武漢銷量增長48%,成為武漢市民眼中地道的“本地尖貨”。北京、上海、廣東、深圳消費者也可在下單30分鐘內,嘗鮮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恩施州富硒小土豆。
曾經的求學路,如今的致富路
對席印海而言,318國道與恩施小土豆,貫穿了他的童年和青春。年少時是求學路,長大后是致富路。
318國道,橫跨中國東中西部達5476公里,其中湖北恩施段長達312.79公里。318國道不僅是旅游景觀大道,更是中西部物流大通道。為方便運輸、降低物流成本,匹配線上消費者需要的“鮮”與“省”,席印海等年輕人沿318國道線布局土豆種植基地,輻射7個鄉鎮30多個村,惠及2000多名種植戶。
恩施州小土豆搭乘運輸車,駛過318國道南里渡特大橋,走出大山
1988年,席印海出生在湖北恩施州咸豐縣小村鄉田壩村,舉目四望皆為大山。中考結束后,他第一次來到縣城,發現縣城也是大山,他聽說整個恩施州都是大山連著大山。
在當年,318國道就是土家族孩子的出山路。席印海外出讀書時,在老318國道坐臥鋪大巴車,顛簸一整天到武漢,再中轉去外省。遇到下雪,大巴還要掛防滑鏈。
大學畢業后,席印海去外省當大學教師,但心底對家鄉的熱愛始終召喚著他回來。“我從6歲起跟著爺爺種土豆。種土豆是每一個土、苗孩子根植于血脈的傳統技能。身為一名大學生,我要讓土、苗鄉親世代種植的小土豆,產生實打實的經濟效益。”席印海說。
席印海在恩施小土豆種植基地
曾幾何時,由于交通及銷售渠道受限,席印海的祖父輩種出土豆賣不掉只好自家吃,吃不完的只能曬成土豆干,或者送人。隨著互聯網銷售渠道的通達,席印海帶動村民擴大產銷規模,讓恩施小土豆對接美團買菜等即時零售平臺,銷往一線城市,成為武漢市民喜愛的“本地尖貨”。“炕小土豆”、“洋芋飯”走出恩施州,遍及湖北省多地市。農戶不再愁銷路,小土豆成為“致富金豆豆”。
受席印海帶動,恩施州涌現更多“土豆經紀人”。他們分散扎根于一個個鄉鎮,手把手帶動更多農戶種土豆致富。
隨著交通環境改善、銷售渠道打通,大山不再是阻隔,而是富硒小土豆生長的綠色屏障,是城市消費者看重的純天然生態環境。
90后女大學生“村官”帶頭種土豆致富,不時要驅趕500斤野豬
海拔1400米的恩施州茅田坪村,六成以上村民是土家族。生于1994年的女大學生村官李靜,是鄉村振興專干。她帶領全村用新理念種土豆,再轉交席印海運出大山。
由于土豆種植基地環境天然、原始,不時有野豬下山偷拱土豆。年輕的李靜帶著村民敲瓷盆、放鞭炮,喊著號子驅趕野豬。
同時,為了讓村民更熟悉新式種植技術,村里定期召開“土家土豆村土豆種植動員大會”,李靜、席印海等年輕人手把手教老鄉們熟悉種植、分揀全鏈路,老鄉們開始懂得,什么樣的土豆適合互聯網售賣。“我們幫鄉親選好種、種好地、找好銷路、賣出好價錢”,李靜說。
大山里的“新職業”:土家族婦女成“土豆選美師”年增收6萬元
土豆秧結滿碩果,種土豆的人、收土豆的人、分揀土豆的人,都能從中獲益。
“線上消費者喜歡雞蛋大小的土豆。我們負責分揀,‘熟手’人均日分揀12000個,年增收6萬元”。在恩施州利川市,百名土家族婦女成為“小土豆選美師”。幾乎不用稱重,過她們手“稱”就能準確選出40克至80克、外形標準的小土豆。
恩施州土家族婦女成“土豆選美師”年增收6萬元
恩施州于建州,今年迎來建州40周年。席印海和李靜等大學生,親眼見證了家鄉恩施州日新月異的變化。交通更發達,互聯網接入小山村,外地游客走進來,本地農產品銷出去,農戶收入逐年提升。“恩施州需要我們這些年輕大學生,我們熱愛這片純凈富硒的故土,與土地上結出的小土豆”,席印海說。
40年來,恩施州生產總值增長15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5倍。當前,恩施土豆種植規模達166萬畝,產業綜合效益超85億元,帶動120多萬人致富。恩施州小土豆、恩施土豬肉、恩施來鳳鳳頭姜等農特產品,也登上即時零售平臺銷往多地市,促進農戶增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