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華財經上海8月20日電 8月19日,上海發布《上海市加快推動“AI+制造”發展的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明確實施“模塑申城·AI+制造”行動。上海計劃通過三年時間努力,讓上海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在語料、模型、平臺、場景等領域形成一批創新成果,包括推動3000家制造業企業實現智能化應用;打造10個行業標桿模型,形成100個標桿智能產品;推廣100個示范應用場景,建設10個左右“AI+制造”示范工廠;發展5家左右綜合集成服務商,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專業服務商,加快形成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生態。
具體而言,《實施方案》聚焦兩大方向:
一是技術攻堅與生態構建。“《實施方案》系統性地將產業生態構建與前沿技術深度融合,把技術驗證、商業閉環和產業集聚‘一次性打通’,為行業公司提供了更多落地驗證場景。”MiniMax副總裁嚴奕駿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
在業內人士看來,“AI+制造”的發展離不開算力、數據等關鍵要素支撐。然而,數據層面存在質量低、合規風險高、數據不流通等問題。同時,工業模型準入門檻高、運營成本大,令部分傳統企業“望而卻步”。
“打造工業語料公共服務平臺、探索多元利益分享和激勵機制等措施有助于加速解決數據孤島等問題,這些對MiniMax等技術驅動型企業極具吸引力。同時,工業智算云平臺提供‘語料包’‘算力包’等模塊化服務,可以助力傳統中小企業快速接入AI。”嚴奕駿稱。
在前不久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寶信軟件的寶聯登工業平臺、上海聯通工業智算云公共服務平臺、庫帕思工業語料公共服務平臺對外發布。這三大平臺將上海數據治理、算力、智能體、語料等關鍵要素相連接,繼年初五大公共服務平臺之后,再次打出了上海人工智能的“組合拳”。
二是行業應用與模式創新。《實施方案》編制“一業一策”推進方案,圍繞集成電路、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先進材料、鋼鐵、時尚消費品、醫藥制造等十大重點行業,率先打造細分領域行業模型。
“制造業企業在面對AI浪潮時既興奮又焦慮。找到場景、選擇‘切入點’成為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的關鍵。”卡奧斯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智能制造總經理謝海琴告訴記者。
《實施方案》為制造業企業找準“切入點”提供了參考。“對于有意建設新工廠的企業而言,可以借此契機推動‘AI+制造’工廠建設,綜合應用空間計算、多智能體協同等技術。”謝海琴說,對于有意將人工智能融入企業日常工作的企業而言,一方面,企業可以打造AI+工業軟件工具、AI+工業產品與裝備等“AI+”智能產品,推動產品實現智能化升級與功能拓展;另一方面,企業能推進人工智能深度賦能設計、中試驗證、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等全流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