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題:立足本土、用電影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環保”影片何以斬獲國際大獎?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
在今年6月底閉幕的第39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中國電影《塬上》從2000多部影片中突出重圍,獲電影節最高獎——圣喬治金獎。這是中國電影近3年來在國際電影節上取得的最好成績。一部以環保為主題,通過還鄉人的視角,揭示當代中國鄉村真實面貌的影片,為何能夠斬獲國際A類電影節大獎?
日前,由中國電影家協會、陜西省委宣傳部、銅川市委宣傳部主辦,《電影藝術》編輯部承辦,該影片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專家認為,立足本土、用電影講好中國故事,是影片成功的關鍵。
電影《塬上》根據作家鐘平的同名小說改編,由中國新銳導演喬梁執導、演員高子灃等主演。影片聚焦生態環境,講述了在北京工作的一名記者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在報道國寶朱鹮的過程中,圍繞朱鹮發生的利益糾葛和曲折故事。
據介紹,這部電影在今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行了全球首映,能容納1500人的放映廳座無虛席,現場反響熱烈。電影節評審團主席這樣評價這部影片:“影片以客觀冷峻的視角揭示了人性的困惑,展現了一個高速發展的中國積極面對人類共同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說,這部影片以當下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環保問題為主題,用獨特的視角和鮮明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真實展現了渭北塬上銅川這座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變革,生動詮釋了人類、自然與發展的內在關系。
編劇趙葆華認為,該片的表層故事是環境污染,但引出的卻是塬上人的生存狀態、精神狀態;同時,它還有浪漫主義元素,比如影片中的朱鹮不僅是具象,而且是意象的——象征著綠水青山的好環境和祥和富足的好日子。
專家表示,影片通過鏡頭,體現了基層群眾日益增強的環保意識,展現了近年來我國環境生態的巨大變化和我國政府為環保事業做出的不懈努力。“塬上”和“朱鹮”是非常典型的文化符號,它的獲獎是西部電影的轉折和升華,激勵了電影行業對現實主義題材的堅守。
“《塬上》用文藝片的方式,表現了主旋律的理念,體現了主旋律影片藝術化水平的提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