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相關資料圖)
各地陸續公布高考分數及錄取控制線,隨后即進入緊鑼密鼓的志愿填報階段。
對于今年的志愿填報,受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沖擊,不少考生不知道怎么填報志愿,擔心自己選擇的專業未來就業前景慘淡;還有考生和家長擔心受出生人口變化的影響,自己選擇的大學未來甚至會關門、消失,找不到自己母校。
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時,有這些考慮,是“積極信號”。這表明填報志愿不再只看眼前,只重錄取,更要重視上大學后的學業發展以及未來的職業發展。
對于志愿填報,通常有人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意思是選擇對了大學和專業,就成功了大半,然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挑戰,應該有的理性態度是——選擇重要,努力更重要。
哪怕考生被一所大學的熱門專業錄取,如果不努力培養自己適應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創新能力,也很難找工作,獲得職業與事業的發展空間。
不少朋友問,今年填報志愿,人工智能是不是大熱門?
從高校新增專業角度看,人工智能專業確實是近年來新增專業數最多的專業之一。但是,不能就此判斷所有大學的人工智能專業都是熱門專業,因為有部分高校設立人工智能專業,是盲目跟風、追逐熱門,并沒有結合本校辦學定位、辦學條件進行充分的論證。
很難說這些新增的人工智能專業能辦出特色與高質量。因此,在選擇專業時,要分析該專業的師資建設、課程建設情況,不能“望文生義”,盲目追逐熱門。
另外,面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挑戰,不是學了人工智能就有“金飯碗”。事實上,CHATGPT的出現,無疑會讓一些只會編碼的碼農失業,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會“干掉”人工智能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
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顯然不能再強調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因為這些知識和技能都可能在畢業生走進社會時過時,重要的是通過學會知識、而學會學習,培養、提升綜合能力與素質。
每年高考季,都會有一些自媒體煞有其事地告訴考生和家長,不要填報哪些專業,哪些專業是天坑,普通家庭學生不能填報哪些專業,等等。這些所謂的志愿填報意見,除了博眼球之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考生和家長需要明確一個事實,我國高校是按招生計劃進行錄取,考生填報志愿,是信息不充分的博弈,最終被錄取的大學、專業,很可能不是自己想進的大學與專業的情況比比皆是。
如填報某所大學的文科專業,具體錄取專業包括傳播學、德語、法語、公共管理類、公共事業管理、廣播影視編導、漢語言文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等。在填志愿時,可選擇6個專業填報,如果所有考生都不選擇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那么,在錄取時,必然會有部分考生沒有填報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但被調劑到該專業。
而如果考生在填報志愿時,選擇不服從專業調劑,將面臨很大的投檔而被退檔的風險。
所以,在缺乏雙向選擇的環境中,考生的選擇權是有限的。發達國家大學招生,采取的是學生與學校雙向選擇的方式,學生可拿到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再根據錄取的學校、專業、獎學金等進行選擇、確認,而我國的高考錄取,學生只能拿到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在填報志愿時,考生并不能確切地知道自己會被哪所大學、哪一專業錄取。
這帶來的問題是,考生在填報志愿時,雖然也要考慮哪個專業適合,但是會首要考慮能否被錄取。關注錄取。超過被哪所大學、哪一專業錄取。要讓考生能充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專業,就必須推進錄取制度改革。
在當前的高考錄取制度之下,考生填報志愿,首先要結合自己的考分實力,確定自己的目標院校、專業,由于高校是按考生總分、排名進行錄取,因此,名次是定位志愿的重要依據。在某些分數段,學生能選擇的學校、專業有限。除非放棄填報志愿選擇復讀。
其次要分析自身的興趣,這是十分重要的,但卻是考生普遍缺失的。
很多考生在填報志愿時根本說不出自己的興趣,就連參加奧數競賽獲獎的學生,也有不少不選擇數學專業,缺乏研究數學的興趣。考生在填報志愿時,盲目追逐熱門,就和自身沒有明確的興趣直接相關。
再次要吃透高考錄取政策和志愿填報規則,高考填報志愿是信息不充分的博弈,在填報志愿時,要根據本省的高考錄取政策,志愿填報規則,合理地組合自己各批次的志愿,考生可填報的院校專業有上百個之多,但最終只能拿到一張錄取通知書。
再就是進行長遠規劃,填報志愿不能只重錄取,也不要寄希望于填報一個好專業,今后就一勞永逸。
今年高考報名人數1291萬,最終被錄取的考生會達到1100萬,這1100萬學生未來就業如何、發展如何,關鍵要看他們進大學后的學業發展。
如果不努力學習,進大學后醉生夢死,那所有專業都是坑,而如果努力學習,在所謂的冷門專業中也有熱就業、熱發展。簡單來說,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學歷含金量必然貶值,但能力和教育可以升值,考生更要關注進大學后的學業發展,以此來規劃當前的志愿填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