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鄉村的日常生活味道有時候是在喧鬧的酒席上,有時候是在豐收的田野上,有時候是在人來人往的橋頭代銷店和鄉間市集里。而在浙江黃巖的白鷺灣,村莊的日常生活氣息一大部分是在墻上。某個夏日下午,當我進入白鷺灣村莊時,便看到民房墻壁上的巨幅繪畫——墻上繪著熟悉的魯迅頭像,以及各種村莊的景象,黑白二色,刀刻一般的線條圖案,啊!這是版畫——與我們平常所見到的村莊不同,白鷺灣這個村莊,是版畫上的村莊。
我到白鷺灣來是參加一場讀書活動,會場設在白鷺灣的文化禮堂里。外邊炎熱,相比之下,文化禮堂這個高敞的空間內部卻有著難得的清涼。大家一起在這個大禮堂坐下。鄉間的公共文化場所有一種源遠流長的意味,這場景親切又陌生。我還留意到禮堂的四面,各有一桶冰塊釋放著涼意,與空氣中的熱量進行交換。寧溪小學的十幾個孩子坐在小小的舞臺上,他們面前早已擺好了樂器。
樂器響起,孩子們開始演奏節目《作銅鑼》。這是一個非遺項目,被譽為“江南民間交響樂”,已經被人們演奏了700多年。這種音樂結合了南宋宮廷音樂和寧溪民間曲調,旋律簡單優美,曲風沉穩悠揚,盡顯鄉野之樂。銅鑼絲竹的合奏,在文化禮堂里飄蕩起來,大小銅鑼、大鼓、镲、板胡、二胡、琵琶、笛、簫等樂器,各自模擬了自然界的許多聲音,似乎有鳥鳴、犬吠、牛哞,也似乎有農人與牧童的身影。其中一個細節令我印象深刻,一個女孩手揮竹枝,正在指揮,也似乎在趕著一頭牛;那只大鼓,不正好像是一頭沉穩憨厚的大牛嗎?
文化禮堂中還有一個版畫的固定展覽。因為白鷺灣村出了一位版畫家顧奕興。“顧奕興,一九三二年生。又名一聲。浙江黃巖人。擅版畫。曾就讀于黃巖寧溪中學。一九五四年畢業于華東師大歷史專業,長期從事版畫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歷任浙江黃巖師范美術教師、高級講師……”這里也清楚地記錄著顧老師在版畫藝術上取得的成就,曾獲中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優秀版畫家稱號,榮獲魯迅版畫獎。現在,他的作品被自己的村莊隆重展出,在他的刻刀下,村莊與房屋,村口的古樹,橘林,牛羊下山,農人晚歸……一幕一幕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每一刀刻下的都是他對故鄉的情意。
顧先生的版畫作品在國內外藝術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多次參加國內、國際的版畫展覽,并獲得了許多獎項,也被廣泛收藏。但我想,顧先生最高興的事,應該是在自己的村莊里展出了他的作品吧。如今,他的版畫作品也讓白鷺灣村成了觀賞的對象,成為一個藝術的村莊。200多幅顧奕興、趙延年、張懷江等名人的版畫作品被捐給村莊,并拓印上墻,覆蓋了村內房屋墻面2000多平方米。穿行于村中,便如同穿行于一座版畫藝術的博物館。怪不得,這里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感受它的藝術氛圍。
我現在想起白鷺灣,只覺得它是版畫一樣的村莊。7月的云朵也層次分明、邊緣清晰,如同刻刀刻在天空上。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陳抒怡
本文作者:周華誠
題圖來源:新華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