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賀泓源
編 輯丨駱一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 源丨圖蟲
安踏集團正在進入新階段。
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該公司營收296.5億元,同比增長14.2%;歸母凈利潤52.64億元,同比增長39.8%。
作為對比,同期,李寧營收140.2億元,同比增長13.0%;凈利潤下滑3.1%至21.2億元。上半年,阿迪達斯中國營收16.50億歐元(按6月30日匯率折算約人民幣130億元)。
這意味著,上半年,安踏營收體量超過李寧與阿迪達斯中國的總和。如此局面下,在中國市場,與安踏互有勝負的唯有耐克。
這是安踏的終極對手。
Fila成為了安踏利潤大頭。圖片來源:公司財報
差距拉大
安踏超過李寧、阿迪達斯,有著一定節奏。
2014年至 2018 年,安踏實施“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發展戰略。2009年收購Fila,標志其多品牌的開端,后陸續收購Sprandi、Descente、Kingkow 以及 Kolon Sport,逐步發展成為多品牌集團。在管理架構上,安踏采用事業部制度進行多品牌運作,各個事業部分別負責各自品牌的研發設計、訂貨、電商運營,該公司為各個事業部提供法務、信息、物流等綜合性支持工作。
進入2019年后,安踏步入新階段。契機之一在于,2019年,安踏聯合財團收購Amer Sports,安踏持有合營公司權益比例達到52.7%。Amer Sports擁有戶外、球類和健身器材三大業務板塊,旗下擁有Arc’teryx 始祖鳥、Wilson 威爾森、Salomon 薩羅蒙等多個專業運動裝備品牌。
隨著Amer運作的不斷推進,2021年,安踏明確下一步的發展目標,將“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升級為“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
客觀上,多品牌戰略托起了安踏業績。上半年,安踏品牌營收同比增長6.1%至141.7億元,毛利率55.8%,微增0.7pct ;FILA增長則帶動利潤增長,同期,該品牌營收同比增長13.5%至122.3億元,毛利率同比增長0.6pct至69.2% ;戶外運動品牌群(包括Descente 和 Kolon Sport )營收同比增長77.6%至32.5億元,毛利率同比略下降0.8pct至73.4% 。綜合上述影響,安踏集團毛利率同比增加1.3pct至63.3% 。同期,李寧毛利率同比下降1.2pct至48.8%。
安踏、李寧在毛利率上差距拉大重要因素就在于,秉持“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策略的李寧,在頭部品牌上溢價并不如多品牌的安踏。市場變化下,李寧電商折扣加深以及渠道組合變化,最終拖累了整體毛利率。從營收來看,李寧整體營收還不如安踏單品牌營收 。
阿迪達斯在華“跌落”則又是另一個故事。
一方面,國潮崛起確實是變量。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期國產品牌在低線城市大幅擴張不同,當下國產品牌的加速增長呈現量價齊升的趨勢。譬如,以耐克、阿迪達斯作為國際品牌代表,安踏、李寧、特步、361度作為本土品牌代表,統計發現,從2020年二季度開始至今,本土品牌的季度流水增長速度始終高于國際品牌。
阿迪達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蕭家樂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承,面對中國國潮文化興起,阿迪達斯產品沒有很好地吸納這些新鮮元素,更好融入中國消費市場。
另一頭, 阿迪達斯運營本身存在著問題。隨著該公司終止其與Yeezy簽訂的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協議,使阿迪達斯收益立即減少近半。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截至合作關系解除時,阿迪達斯總收入的8%和利潤的40%都來自Yeezy。失去Yeezy,帶來的后遺癥還包括,高企的庫存。
財報顯示,二季度,阿迪達斯營收53.43億歐元,同比下滑5%;凈利潤8400萬歐元,同比大幅下降71%。同期,庫存55.4億歐元,同比增長1%。分區域來看,EMEA市場(歐洲、中東、非洲)營收19.8億歐元,同比下降5%;北美市場營收13.99億歐元,同比下滑18%;亞太市場營收5.5億歐元,與去年同期持平;拉美市場同比增長16%至5.96億歐元。
對阿迪達斯來說,好消息在于大中華區終于止住頹勢,銷售額同比增長7%至7.66億歐元。此前,阿迪達斯大中華區已經連續八個財季業績下滑。
但這與安踏增速相比,相形見絀。
真正對手
目前,在中國市場能對安踏構成挑戰的只有耐克。
6月30日,耐克披露截至2023年5月31日的2023財年及第四季度業績。其中,該財年收入512.2億美元,同比增長10%;凈利潤50.7億美元,同比下滑16%。四季度收入128.3億美元,同比增長5%;凈利潤10.3億美元,同比下滑28%。
分區域看,第四財季,耐克北美地區收入53.6億美元,同比增長5%;EMEA地區收入33.5億美元,同比增長3%(剔除匯率影響增長7%);APLA(亞太、拉美)地區收入17.0億美元,同比增長1%(剔除匯率影響增長6%)。
大中華區業績則成為耐克亮點。第四財季,該板塊營收18.1億美元,同比增長16%(剔除匯率影響增長25%), 連續三個季度實現正增長。從全年來看,耐克大中華區營收72.48億美元,在匯率不變的基礎上較去年同期增長4%。
此外,第四季度,耐克大中華區息稅前利潤增長70%至5.29億美元,受此推動,大中華區息稅前利潤率提升9.3個百分點,其余各市場利潤率均有小幅下降。
另外,從庫存來看,大中華區庫存量下降雙位數,庫存金額也持續在下降。據耐克披露,第四財季在華實現了八個季度以來最高水平的全價銷售。
需要注意的是,從集團營收來看,安踏在華已超越耐克。從2022年12月1日—2023年5月31日,耐克營收38.04億美元(約合274.9億元人民幣)。但從單品牌來看,安踏集團無一品牌達到耐克品牌量級。
拋開營收口徑,就品牌力來看,據識貨8月前三大產品合計銷量來看,耐克(含Jordan)繼續處于第一位(22.4萬件),第二名阿迪達斯(含三葉草)3.8 萬件;本土品牌中李寧的銷量最高,為 9.4 萬件,領先于 361 度(2.5 萬件)、安踏(1.3 萬件)、特步(0.5 萬件),超過阿迪(含三葉草)。耐克遠超安踏。
而耐克也在做著調整。
耐克集團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董煒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市場已成耐克全球創新研發的前沿,更是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耐克中國在物流、渠道、產品端,均有變化。另外,她認為,數字化業務、服裝業務、女性和兒童業務是耐克在華增長新空間。
對安踏來說,單品牌為主的耐克,能做到如此規模,代表著多品牌不一定是唯一道路,更凸顯安踏在頂級品牌上的缺乏。
由此,全球性頂級品牌之爭,成為安踏的終極戰場。該公司也在做著努力。譬如,其收購了Amer 。
Amer旗下知名定價高端戶外品牌始祖鳥,于1989年憑借專業登山護具起家,正在走向多元化。目前,始祖鳥品牌服飾主要可以劃分為四個系列,分別是專業戶外、城市休閑、面向高端商務人士的Veilance,以及面向年輕潮流人士的System_A。各個系列中定價最高的為Veilance系列,單品最高價格達20000元,城市休閑系列中的暢銷款售價為8800元 。在安踏收購Amer當年(2019年),始祖鳥中國收入增長96%至8.29億元。
除始祖鳥外,Amer還擁有威爾森、薩羅蒙等全球性品牌。此前,安踏針對Amer發展提出“5個10億歐元”的計劃,即力爭2024年始祖鳥、威爾森、薩羅蒙、中國市場、DTC 渠道分別實現10億歐元的銷售額。
今年上半年,Amer Sports營收增長37.2%至132.7億元,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增長149.2%至17.8億元。但受Peak Performance 一次性減值影響,上半年Amer虧損5.16億元,剔除有關一次性事項,Amer基本實現盈虧平衡。
種種跡象都在表明安踏正在加大對Amer的投入。
9月7日,有報道稱Amer Sports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保密上市申請,最快明年初上市,并尋求估值最多達100億美元。報道引述知情人士指出,Amer Sports欲透過IPO集資逾10億美元,視乎市況或尋求集資最多30億美元。對此,安踏回應不予置評。
總體來看,安踏正往頂級品牌之路加速,但似乎落點還是以收購品牌為主。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章寶怡
21君薦讀
華為突然發布,上線即秒光!8.9萬億銀行官宣:董事長、行長都換人“不是營銷,真的倒閉了”!知名品牌突然清倉閉店!自曝負債近八位數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