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高洋大橋竣工揭彩當天,不少華僑返鄉參與慶典。
一座大橋,歷經三次建設,承載了五代華僑的愛國愛鄉情懷。近日,南安碼頭鎮宮占村舉行高洋大橋重建竣工揭彩活動,特意從印尼返鄉的愛國華僑高景源攜20多名僑親參加慶典、尋根謁祖,共同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舊橋較窄,經年累月的風吹日曬下,還有一定程度的破損,車輛進出不便,存在安全隱患。”宮占村村民戴先生說,新橋修好后,不僅方便大家出行,也保障了安全。據悉,高洋大橋從2022年6月開始動工重建,今年1月基本完成主體施工,后續又進行了護欄、路燈等配套設施建設。大橋總投資400多萬元,長69米、寬10米,為雙向兩車道,兩側配套1.25米寬的人行步道。
回顧高洋大橋的三次修建史,每一次都離不開海外愛國華僑的支持。早在上世紀70年代,印尼華僑高吟詩、戴敏娘夫婦(高景源的叔祖父、叔祖母)便為修建高洋大橋熱心捐資,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齊心協力建造一座寬1.8米的石拱橋,解決了高洋村民出行的交通難題。到了上世紀90年代,高觀文、高英文、高德文、高中文4位愛國僑胞又共同出資將這座橋擴建至2.6米寬。幾十年飽經風雨侵蝕,高洋大橋不堪其壓,再加上車輛增多,逐漸變成破損狹窄的危橋。
“碼頭是我的家鄉,是印刻在心靈最深處的‘根’。”2019年春節,高景源與家人從印尼返鄉時,看到舊的高洋大橋破損嚴重,立即主動聯系村兩委表示愿意捐資建新橋。他帶頭捐資50萬元,他的母親也取消90歲生日宴,捐出10萬元。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其在印尼等地的家族成員共捐資100余萬元,為重建高洋大橋立下“首功”。他動情地說:“我們不遠萬里帶著家人回鄉探親,年輕一代大部分已經是僑四代、僑五代,就是希望他們能明白這是祖輩生活的地方,是永遠的‘根’,今后要常回家看看,努力為家鄉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高景源的孫子高忠賢說:“這是我第四次回來,此前每隔三四年,父親就會帶我回來。在我心中,家鄉很美,每次回老家都能見到很多親人,很開心、很難忘。”受高景源大愛精神的感召,高洋自然村80多戶村民也都主動投工投勞、慷慨捐資,積極參與大橋重建。
“高洋橋的前世今生,印證了海外游子的赤子之心,架起了他們思鄉愛鄉之情。”碼頭鎮黨委書記黃朝陽感慨道,他們用拳拳愛國心,為鄉親的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他們以振興家鄉公益事業為己任,為造福桑梓無私奉獻,改造的是危橋,溫暖的是民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