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何麗娜 通訊員 宓銘芳
“醫生,我已黑便兩天了,該怎么辦!”沈先生著急地找到杭州市一醫院瓶窯院區(余杭三院)消化內科主任段陽日求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5歲的沈先生,已有20余年的肝硬化病史。
對肝硬化病人而言,食管靜脈血管曲張就像一個“不定時炸彈”,起初并無明顯癥狀或只有輕微癥狀。
但隨著病情發展,曲張的靜脈一旦受刺激破裂,就會出現嘔血、便血或黑便等情況,嚴重時可能出現頭昏、面色蒼白、出冷汗等休克癥狀,首次出血病死率高達50-70%,反復出血發生率為80%。
這幾年,沈先生呆在醫院的時間并不算少,曾先后行過脾切除術,2次食管靜脈曲張套扎術。可近兩年,沈先生一直未按要求復查胃鏡。
段陽日醫生推斷,沈先生很可能是食管重度靜脈曲張出血,又在完善胃鏡檢查后,發現其食管重度靜脈曲張,多條黏膜下靜脈藍色隆起,食管下段可見瘤樣擴張,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大出血——這讓家人們都很著急。
杭州市一醫院瓶窯院區黨委副書記、院長,浙大市一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金杭斌參與消化內科會診,和消化內科主任段陽日、副主任杜葉春就沈先生的病情共同展開探討,考慮患者是單純食管靜脈曲張不伴胃底靜脈曲張,既往有脾切除手術史,一致認為內鏡下靜脈套扎術(EVL)是首選治療方案。
據了解,內鏡下靜脈套扎術是一種局部斷流術,在內鏡引導下,用彈性橡膠圈結扎曲張的靜脈根部,使其缺血壞死、肉芽組織增生后形成瘢痕,以達到止血和預防再次出血的手術方法,有安全性高、創傷性小、作用迅速等優點,適用單純食管靜脈曲張不伴胃底靜脈曲張者,可使出血患者治愈率提升20%左右,再出血率降低至2.5%。
金杭斌院長為沈先生行內鏡下食管靜脈套扎術。首次進鏡評估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程度時,發現患者多日前進食的粽葉;取出后第二次進鏡時,又在胃鏡前裝上多個橡皮結扎圈的結扎器,在靜脈曲張的位置進行負壓吸引,分段、分點套扎曲張靜脈以阻斷血流,使食管靜脈萎縮、消失。
目前沈先生大便隱血消失,即將出院。
為此醫生特別提醒: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患者要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避免粽子、青團、春筍、堅果等堅硬、粗糙、高纖維、高粘度的食物,多食用易消化軟食,避免造成靜脈破裂,同時也要連續進行規范的治療及定期復查,這樣能有效降低出血風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