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優勢不比當年已成現實,當然話說回來,其單季營收被瑞幸反超也只是一個開端,此時談“打敗”或者“咖啡王座易主”還有點為時尚早。畢竟,決定終局的從來不是一次領先,而是曠日持久的戰爭。
來華二十余載,星巴克已經不再是當初的那個鮮衣怒馬的“少年郎”。
1999年正式進入中國后,星巴克的白色咖啡杯一度成為小資的代表。那時,手拿一杯星巴克,能讓人自然而然挺胸收腹,神采奕奕,這遠遠高過了咖啡本身的力量。一時之間,中國也逐漸成為星巴克全球中僅次于北美地區的第二大市場。
(資料圖)
但是,隨著消費升級、競爭對手的不斷出現,無論是愈加強勢的瑞幸咖啡,還是曝出融資的各種精品咖啡品牌,都讓星巴克這位“老大哥”略顯疲態。對國人來說,星巴克的光環好像也不再亮眼。
不禁驀然思考:星巴克將何去何從?
地位已被撼動
星巴克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其在4月3日至7月2日的單季度營收約91.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81.5億美元增12%;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約為11.42億美元,同比增長25.06%;基本每股收益為1美元,去年同期為0.8美元。
中國市場方面,星巴克中國單季度營收約8.2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9.06億元),同比增長51%,去除匯率變動影響后同比增長60%,環比上漲10%。同店銷售額和交易量均同比增長約四成,但平均客單價下降了1%。
值得注意的是,瑞幸的逆襲戰還在繼續,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單季度營收已經首次被瑞幸超越。瑞幸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Q2,瑞幸營收同比增長88%至62.014億元,超越了老對手星巴克中國(59.06億元)。
在門店數方面,今年二季度,瑞幸新開了1485家門店,平均每天開出16.3家,截至6月底已擁有10829家門店。而星巴克上季度凈增門店237家,不到瑞幸的五分之一。
目前,星巴克在國內擁有6480家門店,比瑞幸少了4300多家。
事實上,如今的瑞幸之所以能夠直追星巴克,很大程度上,就是受益于其門店模式和低價策略。
門店模式方面,瑞幸如今停止了瘋狂“燒錢”補貼和盲目擴張的做法,開始有針對性地選址,并砍掉了表現不佳的門店。通過直營+加盟的組合打法,采取輕盈小店+外賣的商業模式,再加上布局相對非核心地區、進軍低線城市等決策,節省了不少成本。
在產品價格上,瑞幸繼續延續平價策略,用性價比撬開人群。數據顯示,全年齡群體所能接受的咖啡價格在16-25元的咖啡價格,顯然星巴克在此不利。
與其它品牌不同的是,星巴克主導的“第三空間”概念決定了其門店經營成本高企,分攤到面對競爭對手門店、價格的雙重“進攻”,星巴克中國下半年能否保持競爭優勢,尚且待定。
過往的躺贏時代
可以說,中國人對咖啡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來自星巴克的培育。
早前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提出的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第三空間”概念——把咖啡店視為家與辦公場所以外的社交去處,這幫星巴克在美國擴張初期便深受那些受過高等教育、擁有一定購買力、對社交及生活品質有所要求的年輕人們擁躉——隨著這群人開始接納星巴克,此后他們便開始在更多層次的消費者中站穩腳跟。
而星巴克在中國賣咖啡的故事,有點類似于把梳子賣給禿子,或者商業課上經常講的在全都光腳的國家賣鞋子的故事。
1999年1月,當星巴克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家門店正式開業的時候,中國人對咖啡的認知還停留在雀巢的速溶咖啡。當時,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 8346 元,而當時星巴克一杯咖啡的價格,已經達到了 20元。
眾所周知,茶文化在中國是絕對主導性的,當時哪怕是雀巢速溶,都不是大眾消費品,更別說幾乎抵得上許多人一天工資的一杯星巴克咖啡了。由此,星巴克整整虧損了九年,“第三空間”的概念,水土不服。
于是,星巴克將咖啡的誘惑和中產階級的虛榮心聯系到了一起,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人們借以確認自我、區別他人的方式,憑借一杯咖啡做出“我能去得起星巴克”的身份宣言。
終于,2009年星巴克中國實現了首次盈利。在這個傳統的茶文化國家,星巴克用9年時間培養了一代城市白領的咖啡品味和認知,伴隨著中國城鎮化快速擴展和人均GDP一路飛漲,終于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之后,中國也成為了星巴克美國本土之外最重要的國際市場。
奮發“下半程”
近年來,隨著中國人消費收入提升,消費習慣變化等原因,星巴克一直以來的王牌“第三空間”逐漸失效。
尤其是疫情暴發之后,由于門店以購物中心、交通樞紐點位為主,在長達三年的疫情中,星巴克中國因多次封鎖受重創。像疫情剛開始的2020年Q1,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同比下降50%;疫情反復的2022年,星巴克中國的同店銷售同比增長始終為負,曾一度降至近30%。
可以說,疫情重塑了用戶的消費習慣。據統計,疫情之下65.6%的人購買咖啡偏好自提,只有14.5%的人偏好堂食。即使疫情已經結束,線上渠道的增長仍然很明顯。從另一個層面解讀,正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加速發展,讓星巴克堅守了20多年的第三空間優勢削弱。
對于如今的王者寶座失守,星巴克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靜瑛近期表示歡迎競爭。“競爭實際上擴大了咖啡市場并加速了咖啡消費的普及,不同品牌為顧客帶來不同的價值主張和消費場景。”多種咖啡品牌的誕生,覆蓋了更多樣化的咖啡消費群體,也將進一步打開本土咖啡市場。
不可否認,咖飲市場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也可以預見會有越來越多的玩家積極涌入。站在競爭維度來看,當下咖啡行業的內卷形式一個是價格戰,一個是門店點位爭奪戰。
作為應對,星巴克也選擇加快開店。2022年9月,星巴克中國發布的2025中國戰略愿景中提到,加強重點城市擴張的同時,積極在下沉市場布局,定下了進入70個新城市的目標。據悉,當前星巴克的門店已經開到了廣東清遠、江西新余、山東威海、云南文山等低線新城市。
除了下沉,星巴克還開始嘗試外賣業務。星巴克與阿里合作,接入餓了么開辟外賣市場,并且支持與淘寶88VIP打通會員。公司計劃到2025年,實現外送業務銷售額為當前業績兩倍以上。
除此之外,星巴克還在尋找新的增量空間。今年3月,星巴克聯手高德推出“沿街取”服務,消費者在線點單,通勤高峰期不必下車,沿街打開車窗就能拿到星巴克咖啡,該項服務已在北京、上海約150家門店上線,預計一年內,全國將有超1000家星巴克門店提供“沿街取”服務。
實際上,無論是加快開店速度、推出“沿街取”服務和外賣服務“專星送”、還是派發各類咖啡券、頻繁推出打折促銷活動,似乎都意味著,星巴克中國正在試圖重塑過去20多年圍繞“咖啡故事”和“第三空間”所建立起來的營壘。
星巴克的優勢不比當年已成現實,當然話說回來,其單季營收被瑞幸反超也只是一個開端,此時談“打敗”或者“咖啡王座易主”還有點為時尚早。畢竟,決定終局的從來不是一次領先,而是曠日持久的戰爭。
本文源自:每財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