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益陽6月28日電 (劉美玲 劉幸治 湯立權)“爸爸,玩滑滑梯。”“爸爸,背我。”在湖南益陽市桃江縣特殊教育學校,10歲的熊同學向爸爸撒嬌的場景幾乎是日常。她口中的“爸爸”是桃江縣特殊教育學校業務副校長劉厚元,“來自星星的孩子”把他當成家人,最喜歡靜靜坐在沙發上陪劉厚元辦公。
特殊教育需要特殊的愛。20歲時,老前輩告訴劉厚元,“特殊教育就是堅守教育初心,托住文明底線。”這句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特殊教育之路。
孩子們在制作手工藝品。 桃江特殊教育學校 供圖劉厚元介紹,2003年,桃江縣探索發展融合教育,堅持開門辦特校,全面提升送教上門和隨班就讀質量,保障每一名適齡殘疾兒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你不能來學校,我們就上門教學!”劉厚元犧牲休息時間,堅持每月送教兩次,一天送不完就跑兩趟,常常是一早出發,晚上8時才能返程。2016年以來,劉厚元共為7名重度、極重度殘疾孩子送教280余次。
6歲的小彭因智力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第一次送教時,小彭向劉厚元吐口水、丟石頭,拒絕與人交流。70多歲的奶奶想照顧好孩子,卻是心有余力不足。劉厚元走訪村干部、鄰居,細細了解小彭的病史、個性品質、家庭教養情況,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從教小彭吃飯、洗臉、如廁開始,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看著劉厚元不厭其煩地送教,小彭的母親被打動,放棄務工回家悉心照顧孩子。在家校協同努力下,小彭的生活自理和社會交往能力明顯改善。2022年,小彭轉入特校讀書,成功適應寄宿生活。從需要專人護理、照看,到能夠入校讀書、獨立生活,慢慢適應社會、回歸社會,劉厚元為這個困難家庭托起了一份久違的希望。
解決融合教育師資難題,才能加快“普特融合”速度。桃江縣成立了湖南首個“特殊教育教師自主選學工作坊”,由劉厚元擔任坊主,起草《桃江縣隨班就讀工作指導意見》等15個政策文件,指導全縣建立資源教室14個,下鄉送課20余批次。為提升融合教育質量,讓特殊孩子接受個別化教育,劉厚元先后組織4屆縣級“資源教師培訓班”,培養合格資源教師112名,確保了5名以上隨班就讀學生的學校至少有1名專業資源教師。
截至2023年春季,桃江縣累計篩查鑒定適齡殘疾兒童2750人次,科學合理安置864人,實現全縣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全覆蓋、零拒絕”,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100%。因融合教育走在湖南前列,桃江縣先后榮獲“國家特殊教育工作先進縣”“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兩塊金字招牌。
20歲時,劉厚元就在特校工作,從聾教育到培智教育,從隨班就讀到送教上門,從特殊教育辦學體系到校本課程建設,他參與、見證了桃江縣特殊教育的發展蝶變,也收獲了屬于自己的出彩人生。近年來,他主持省、市級課題7個,其中融合教育案例獲省特等獎、送教上門案例獲省一等獎,先后11次在全國、全省特殊教育專題研討會上推介桃江典型經驗,收獲了“全國特殊教育園丁獎”“湖南省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優秀教師”等榮譽。
殊榮背后是28年的執著。目前,桃江特殊教育學校共有學生221人,以智力障礙和精神障礙為主。劉厚元深有感觸地說,“特殊教育是慢的教育,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才能讓孩子不再‘特殊’,真正回歸平凡生活。”
談及堅守背后的信念,劉厚元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5歲那年其父親因重度顱腦損傷,導致中樞性視力障礙。小小年紀的劉厚元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雖飽受生活磨礪,卻總想為別人點一盞燈,伸手拉一把那些最需要幫助的家庭。誠如長輩為他取名的寓意:“德積百年元氣厚,讀書三代善人多。”(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