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23年上半年國家級醫健政策可分為成果總結、年度工作要點、標準更新、醫療質量控制、醫保基金監管、醫療體系建設和三年行動計劃7個維度。
2023年上半年,國家層面發布了數十項醫療健康領域的相關政策和文件,其中既有過往成果的總結,也有未來工作要點規劃,有以往文件的修訂更新,也有新增政策制度。
(資料圖)
CDSreport發現,2023年醫療領域中的政策聚焦醫療質量提升和醫保基金監管,均將信息化技術做為重要支撐:在各類評審/考核中強調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性,質量提升和醫保基金監管方式中鼓勵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數據分析,年度工作要點和三年行動計劃中也將信息化技術作為實現目標的支撐。
CDSreport通過梳理,將2023年上半年國家級醫健政策分為成果總結、年度工作要點、標準更新、醫療質量控制、醫保基金監管、醫療體系建設和三年行動計劃7個維度,并摘取了各項政策中的部分要點進行匯總。
01 成果總結
“國考”、等級評審、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互聯互通測評
1.《2021-2022年度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評估情況》
參評的2116家縣醫院,2022年度達到基本標準合格及以上的有1856家,達到推薦標準合格及以上的有964家,較2021年度分別增加19家和75家。縣級醫院運營模式開始向精細化轉變,信息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2022年度,已開展電子病歷應用功能水平分級評價的縣醫院占比為93.24%,較2020年度增長8.46個百分點,參評醫院電子病歷應用功能水平平均達3.21級;87.28%的醫院達到電子病歷三級及以上水平,較2020年度增加9.38個百分點。
2. 《2021年度全國二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情況》
2021年,二級公立醫院診療支撐能力持續提升,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穩中有進。2021年,全國88.40%的二級公立醫院參加了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平均級別達到2.60級,較2020年略有提高。其中,60.36%的二級公立醫院的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達到3級及以上,0.3%的醫院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達到5級,主要集中在山東、上海等省份。
3.《2022年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快報》
2022年,206個統籌地區實現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實際付費。實際付費地區中,按DRG/DIP付費的定點醫療機構達到52%,病種覆蓋范圍達到78%,按DRG/DIP付費的醫保基金支出占統籌地區內醫保基金住院支出比例達到77%。
4. 《2022年度醫保基金飛檢情況公告》
2022年全國醫保飛檢組共共組織24個飛檢組,赴全國23個省份,抽查了48家定點醫療機構,共追回醫保基金7.2億;31省開展省級飛檢工作,共檢查定點醫療機構2756家,追回19.8億元。其中,抽查的48家醫院均存在重復收費、超標準收費、分解項目收費問題。
5. 2021年度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結果(第二批)
參加第二批測評的17個區域和66家醫院中,共有6個區域、19家醫院獲評五級乙等,8個區域、36家醫院獲評四級甲等,2個區域、9家醫院獲評四級乙等。在惠每科技助力的醫院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聊城市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等8家醫院的測評結果為五級乙等,占總數的42%。
02 工作要點
2023年健康中國、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等工作要點
1. 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任務:扎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強常態化分級分層分流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強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體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深入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全面完成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全國范圍內的規劃布局,有序推進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2.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加強養老服務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各省市的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臨床重點專科建設、藥品和耗材帶量采購、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縣醫院升級等被頻繁提及。
3.《健康中國行動2023年工作要點》
在完善工作機制、制定印發政策文件、推進重點工作等四大方面部署了52項工作,其中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參與或負責的有30項。2023年健康中國行動再次強調保護婦幼健康,加快推動科技創新,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等技術在相關疾病早防、早篩、早診、早治中的應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
4.《2023年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
在最新的10大改進目標中,有8項來源于2022年目標,新增“降低住院患者圍手術期死亡率”、“提高四級手術術前多學科討論完成率”2個目標,調出的2項目標將作為各專業質控工作改進目標繼續推進。同時發布的2023年各專業質控工作改進目標,共覆蓋40個專業的45個目標,與2022年相比,在數量上增加了4個專業、5個目標,首度納入罕見病專業的“提高罕見病的規范診斷和治療率”。
5.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
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研究制定推動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醫療、交通、能源等重點領域,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發展數字健康,規范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發展。
6. 《2023年中央財政支持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
中央財政對地方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等按規定給予補助,支持的重點和范圍主要聚焦“著力加強智慧醫院建設”等三個方面。申報的項目通過競爭性評審方式公開擇優確定,每個項目中央財政補助5億元(其中10%的資金專門作為績效獎補資金),主要用于支持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申報項目實施期限為三年。
03 標準更新
績效考核、等級評審、質控規則
1. 《國家二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操作手冊(2023版)》
本次修訂內容包括兩方面:補充及更新相關工作要求,將最新規范性文件作為指標統計依據,如加入《“十四五”衛生健康人才發展規劃》《關于開展“公立醫療機構經濟管理年”活動的通知》等文件;進一步明確指標內涵兩部分,包括進一步細化、修訂指標說明,更新或增加指標腳注。
2. 各地陸續修訂發布2023版三級醫院評審細則
隨著國家2023版三級醫院評審細則的出臺,各地也相繼修訂了評審實施細則。四川、福建都將“國考”成績作為重要考察內容,四川要求參加評審前連續兩年“國考”成績未達到B級”則無法通過評審,福建要求“評審周期內最近一次考核等級未達到B級及以上的”無法通過評審。此外,電子病歷達4級以上也成了四川、福建、安徽、湖南等地的“前置要求”。
3. 《國家血液病醫學中心設置標準》和《國家血液病區域醫療中心設置標準》
國家血液病醫學中心應具備各類疑難危重血液系統疾病的綜合診療能力,近5年,累計收治病例覆蓋疑難危重病種清單90%以上,開展臨床路徑管理的病種覆蓋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的所有血液疾病臨床路徑。
國家血液病區域醫療中心應當具有豐富的血液系統疾病診療經驗,近5年累計收治病例覆蓋疑難危重病種清單80%以上。在信息化建設上,國家血液病醫學中心和國家血液病區域醫療中心均要求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達到五級,信息平臺建設達到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四級甲等。
04 醫保基金監管
飛檢、常態化監管、“兩庫”建設
1. 《醫療保障基金飛行檢查管理暫行辦法》
2023年5月1日起施行,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可啟動飛行檢查:(一)年度工作計劃安排的;(二)舉報線索反映醫療保障基金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的;(三)醫療保障智能監控或者大數據篩查提示醫療保障基金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的;(四)新聞媒體曝光,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五)其他需要開展飛行檢查的情形。
2. 《2023年醫保領域打擊欺詐騙保專項整治工作方案》
國家醫保局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財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全國范圍開展醫保領域打擊欺詐騙保專項整治工作。此次工作更加聚焦整治重點,更加強化部門協同,更加重視大數據監管。
3. 《加強醫療保障基金使用常態化監管》
推進智能監控常態化,加快醫保基金智能監控知識庫、規則庫建設和應用,加強動態維護升級,不斷提升智能監控效能。多項監管措施常態化,包括推進飛行檢查、專項整治、日常監管、智能監控、社會監督5個方面。
4.《醫療保障基金智能審核和監控知識庫、規則庫框架體系(1.0版)》
知識庫是醫療保障基金智能審核和監控所需知識和依據的集合,包括政策類、管理類、醫療類三類知識目錄,涉及法律法規和政策規范、醫保信息業務編碼、醫藥學知識、管理規范等內容。規則庫是基于知識庫判斷監管對象相關行為合法合規合理性的邏輯、參數指標、參考閾值以及判斷等級等的集合,包括79條規則,政策類30條、管理類28條、醫療類21條。
05 醫療質量控制
質控中心設置、各專業質控指標和試點方案
1. 《質量強國建設綱要》
對醫療服務、養老服務、人工智能應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明確要增加優質服務供給,健全醫療質量管理體系,完善城鄉醫療服務網絡,逐步擴大城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范圍。“服務品質提升工程”中提出,推行服務質量監測評價。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語音識別調查等方式,開展服務質量監測評價,定期發布監測評價結果。
2. 《腫瘤專業醫療質量控制指標(2023年版)》
首批選取了10個病種的114條指標,明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充分利用相關醫療質量控制指標開展質量管理工作,并按要求做好相關指標信息的上報工作。各病種質控指標數量均≥10條,其中肺癌的質控指標數量最多(13條)。此外,各病種均納入了“首次治療前臨床 TNM 分期診斷率” “首次治療前臨床 TNM 分期檢查評估策略符合率”這2條質控指標(宮頸癌為“FIGO分期”)。
3. 《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管理規定》
2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首批規劃設置的質控中心,包括臨床、醫技、管理3大類6個領域60個具體方向,并對國家級質控中心建立年度考核制度,根據考核結果按照4年一個管理周期進行動態管理,管理周期內發生2次年度考核不合格的,立即解除掛靠關系。質控中心同一專業領域和工作方向原則上只設定一個本級質控中心,應當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質控工作。
4. 國家級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及其專家委員會委員名單
國家衛健委醫政司結合既往工作情況和2022年度國家級質控中心考核評估情況,對已成立的部分國家級質控中心的名稱和質控工作范圍進行了調整,并重新確定了各國家級質控中心和相應專家委員會名單。公布的名單包括40個國家級質控中心,其中臨床類質控中心30個,醫技類7個,管理類3個。
5. 《疼痛綜合管理試點工作方案》
2023年1月,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一定數量的醫院開展疼痛綜合管理試點工作,鼓勵試點醫院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全院疼痛綜合管理智慧化建設。2023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國家中醫藥局研究確定了疼痛綜合管理試點醫院名單。
6.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加速康復外科有關工作的通知》
《通知》鼓勵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有關醫院參考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并與臨床路徑管理、單病種質控、考核評價等工作結合,建立健全工作效果評估、反饋、改進機制。《加速康復外科相關工作評價指標》設置了“工作開展”和“質量效果”兩大考察維度:工作開展指標從開展ERAS的醫療機構數量、病種數量、臨床路徑數量和病例數等,考察ERAS相關工作的開展范圍;質量效果指標則從ERAS相關工作的“實施”、“效果”和“結果”三個方面,細分為“圍手術期管理指標”、“效率指標”和“質量安全指標”,共計16項指標。
06 醫療體系建設
基層醫療、分院區、城市醫療團體、中醫藥
1. 《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的意見》
加快推進縣域內醫療衛生服務信息化,到2025年統籌建成縣域衛生健康綜合信息平臺。大力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構建鄉村遠程醫療服務體系,推廣遠程會診、預約轉診、互聯網復診、遠程檢查,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在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的配置應用。
2.《關于全面加強縣級中醫醫院建設基本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的通知》
縣級中醫醫院是縣辦中醫醫療機構的主體,占全國政府辦中醫醫院的80%。不得在醫聯體等各類建設過程中,變相地取消、合并中醫醫院,改變其功能定位,不得以各種理由在事實上削弱中醫醫院。規范開展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建設,提升電子病歷應用能力;加強中醫醫共體數字化建設,推進智慧中醫醫院和互聯網中醫醫院建設。
3.《委屬(管)醫院分院區建設管理辦法(試行)》
文件對委屬(管)醫院分院區建設提出了三條“限制”。明確原則上,到2025年末,除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及承擔北京醫療衛生非首都功能疏解等任務的項目單位,委屬(管)醫院不得跨省建設分園區,擬開設分院區的醫院應無長期負債。同時,再次強調分院區建設重點在于提升區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4.《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工作方案》
2023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決定在全國開展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在每個省份選擇2-3個設區的市(直轄市的區),統籌區域內醫療資源,科學合理網格化布局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推動醫療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23年6月8日,六部委確定了81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城市。
5.《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
《意見》從5個方面部署了26條重點工作任務,明確推動醫療衛生發展方式轉向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服務模式轉向更加注重系統連續、管理手段轉向更加注重科學化治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醫療機構建立健全全員參與、覆蓋臨床服務全過程的質量管理與控制工作制度,全面實施臨床路徑管理。完善以結果為導向的服務質量數據系統評估、反饋和激勵機制。
6. 《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十四五”規劃》
《規劃》明確,到2025年末,建立健全緊急醫學救援管理機制,全面提升現場緊急醫學救援處置能力和收治能力。《規劃》提出3項任務:一是完善緊急醫學救援基地網絡,構建緊急醫學救援核心支撐;二是完善緊急醫學救援隊伍類別,提升隊伍實戰能力,形成緊急醫學救援現場中堅力量;三是推進基層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建設,組成緊急醫學救援工作基層抓手。
7. 《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
實現中醫藥數字便民和綜合統計體系建設,實現公立中醫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達到國家要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07 三年行動計劃
護理服務、患者就醫體驗、醫療質量提升
1. 《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行動計劃(2023-2025年)》
力爭用3年時間,開展以“強基礎、提質量、促發展”為主題的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行動。行動計劃強調,醫療機構要通過智慧醫院、智慧病房、電子病歷信息化的建設,加強護理信息化發展,充分應用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進優化護理服務流程,提高護理工作效率,減輕臨床一線護士工作負荷。
2. 《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方案(2023-2025年)》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決定于2023-2025年在全國實施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并在2025年底之前開展活動效果評估。主題活動圍繞看病就醫全流程提出6個方面共20條具體舉措和27項評估指標,將“加強醫院信息化建設”作為改善貫穿醫療服務全程的基礎性、支撐性工作。主題活動提出要加大智慧醫院建設力度,積極探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并為臨床診療服務提供高質量輔助,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
3. 《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計劃(2023-2025年)》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決定聯合在全國開展為期三年的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從基礎質量安全管理、關鍵環節和行為管理、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等維度提出了28項具體措施和5個專項行動。
行動計劃要求強化關鍵環節和行為管理,提高過程質量,并根據《各省行動效果監測指標體系》進行工作總結。該指標體系從工作落實、質量安全目標改進情況、急診和日間醫療質量、醫療行為質量、結果質量、病歷質量五個方面,列出了40項監測指標。
【責任編輯:侯杰】
本公眾號所有圖文,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提前與編輯聯系取得轉載許可。否則視為侵權!
原文標題 : 2023年度上半年醫健政策匯總,釋放出哪些信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