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認知障礙精準防治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頂尖神經內科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阿爾茨海默病(AD)的精準防治策略與發展之路。會議由中國腦健康行動專家委員會指導、精準醫學研究與產業發展聯盟主辦,旨在推動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分享侖卡奈單抗中國臨床1周年數據
在經驗分享環節,四川華西醫院陳芹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劉華巖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劉軍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彭國平教授和珠江醫院郭洪波教授分享了中國DMT治療應用1年的學術和觀念發展。
華西醫院陳芹教授“把中國經驗反向輸出全球”,已經建立了 “初篩診斷確認安全基線治療監測閉環應急”的 MDT 五節點標準化臨床路徑,患者統一使用結構化?MRI 模板并由專人協調隨訪。截至?2025?年?4?月,共 105?例早期?AD?患者完成 ≥4?次輸注及至少 1?次隨訪?MRI,ARIA?發生率僅?10.48?%(11/105),均為輕度、無癥狀,驗證了三級中心實施 DMT 的安全可行性。
劉華巖教授所在中心一年內為54?例AβPET/腦脊液陽性的 MCI 或輕度AD患者啟動侖卡奈單抗診治,45?例仍在規律輸注,最長已完成?36?針,11?例累計治療超過?12?個月。隨訪用藥6個月患者中,有46% 獲得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為方面的改善。劉華嚴教授表示,在臨床一年的診療實踐中,抗Aβ單抗的規范化治療與精準診斷早治路徑的可行性,是保障患者最終治療獲益的重要手段,中心最高年紀患者為86歲。
劉軍教授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SAIL計劃,數十家家單位聯合建立三級防控閉環體系,通過社區篩查與中心診療相結合,輸注依從率顯著提升,ARIA及輸液反應輕微且可控,展現了區域協作模式的優勢。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彭國平教授展示了浙江省DMT網絡“由點到面”的實踐經驗,構建了基層到中心的數字化一體云平臺,統一隨訪節點及量表,并建立了省級AD數據庫與樣本庫,實現了人才與數據雙循環。
珠江醫院郭洪波教授和團隊把AI早篩裝進手機,讓社區老人“刷臉”就能完成認知體檢;他們在廣州荔灣搭起了“記憶驛站”,在新媒體開辟“忘不了課堂”,志愿者陪老人做手指操、唱老歌。她認為:“技術可以治病,但唯有溫度才能治心。”
應對阿爾茨海默病,我們在行動分享環節
大會主席賈建平教授指出:““第二屆認知障礙精準防治研討會”不僅展示了阿爾茨海默病疾病修飾治療的重大臨床成果,也為未來的研究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發展方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