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說:防患于未“燃” 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通訊員 李杰輝 攝
李一能/文
不久前,浦東新區三林消防救援大隊執法的工作人員在巡查中,發現申江南路上的一個工地內,員工宿舍居然是用易燃泡沫夾心板搭建的,一旦發生火災將迅速蔓延,極易造成嚴重人員傷亡。浦東消防部門立即對這一重大安全隱患進行了查封,并監督工地完成整改。
上海已經連續12年未發生重大及以上火災,這是持續努力的結果,絕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筑牢安全生產防線,并非單靠應急部門的努力就能實現。在這一事關社會平穩發展的頭等大事面前,所有社會成員都不能成為看客。
6月初,第22個全國“安全生產月”正式啟動,主題正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但就在6月2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民族南街富洋燒烤店發生一起特別重大燃氣爆炸事故,造成31人死亡、7人受傷。鮮活的生命瞬間消失,血的教訓再次警示世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安全生產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懈。
在血的教訓警示下,各地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尋找短板、補上漏洞、制訂預案、開展演練,將潛在事故苗頭遏制在萌芽之中。事實上,今年以來上海已經排查經營性自建房近17萬棟,對2000多棟高危房屋實施安全管控措施;完成燃氣老化管道改造440.53公里,推動全市8.4萬戶餐飲用戶基本安裝可燃氣體泄漏報警裝置;把電動自行車安全納入市政府實事工程,為1600個住宅小區新增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2000個老舊小區既有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場所加裝消防設施。
除了嚴防死守的安全措施,更可貴的是全民安全意識。人人講安全,就意味著要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覺得安全事故僅僅存在于新聞之中,離自己似乎很遙遠,殊不知每一起安全事故的背后,都有僥幸心理在“作祟”。許多人看到悲劇發生時心驚肉跳,但轉眼之間又拋之腦后,并未真正引起重視,沒有認真檢查在安全領域是否還存在疏漏。因為無知與僥幸心理,人們與重大事故之間的距離,其實只有“一線之隔”。
防災減災,保證生產安全,還需提升全員應急知識。同時,要通過對每一位社會成員的不斷教育,讓應急從知識變成常識。在5月12日全國防災減災日,楊浦區黃興公園舉行了一場“應急嘉年華”。通過寓教于樂、現場體驗的方式,讓市民學習那些平時難以觸及的“應急冷知識”。例如一根高壓電線墜落在附近地面,要使用“兔子跳”的姿勢才有機會逃生;又例如市民一輩子可能都沒機會使用的滅火器或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在現場也有了“試用”的機會。這樣的活動非常受歡迎,不少市民期待其能夠成為常設項目,讓學習應急融入日常生活。
安全生產無處不在,一頭連著生產經營,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與經濟長久穩定發展。不論是政府、企業還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當對此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人人有責,安全成果人人享有,每個人都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責任人,筑起安全生產的人民防線,是所有人的責任與義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