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冠疫情改變不少人的生活習慣,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本港兒童肥胖率在疫情期間大幅增加至整體約20%,兒童吸取過高的熱量和鈉質,加上長期缺乏體能活動,只有5%的兒童有充足鍛煉,加上睡眠習慣紊亂,情況令人擔憂。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昨日表示,研究團隊發現,三年的新冠疫情對香港兒童的健康和發展,產生嚴重而深遠的影響,疫情下生活習慣改變,令到香港兒童的肥胖率大幅增加,幼童肥胖率更增近四成,至占整體約20%。
葉柏強指出,肥胖情況的惡化,與疫情期間香港幼童營養失衡,缺乏體能活動息息相關,家長減少外出購買新鮮食材,導致經常進食快餐及罐頭食品,造成幼兒營養失衡,兒童吸取過高的熱量和鈉質,容易引致肥胖和長遠的高血壓,心血管和糖尿等嚴重問題,缺乏維他命D和鈣質等問題更會影響成長、發育和學習。
小學生用電子產品增逾兩倍
研究團隊透過追蹤研究又發現,港童在疫情期間長期缺乏體能活動,只有5%的兒童能有充足的運動量;此外,疫情期間兒童的睡眠習慣紊亂,回復面授課堂后,情況仍然沒有明顯改善,每天不當地使用電子產品,小學生由疫情前,每天兩小時增加至七時,中學生也由疫情前每天使用電子產品八小時,增加至九小時,不良的生活習慣,情況令人憂慮。
研究亦顯示,兒童受虐的風險在疫情期間大幅上升,對比疫情前,SEN(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及青少年疫情期間,受到體罰和精神暴力的比率,分別從%上升至%,和由%上升至%。
團隊分析,降薪潮、失業潮、家庭收入減少也可影響父母心理健康,導致兒童虐待情況增加,提醒家長透過正向的親子支援和積極的教養方法,才能有效保護孩子,減低受虐的風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