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政關注人口問題:波士頓的人口還不如中國三四線城市?
我曾看見有人說,波士頓人口才六七十萬,不如中國一個三四線小城市。還有人混淆了縣城與縣域,認為波士頓人口還不如中國一個縣城。我也看到有人說,中國很多地級市都有五六百萬人,超過洛杉磯、芝加哥等美國一線城市。
大家如果去網上核實這些城市的行政區人口,會發現這些說法并不離譜。然而,這種根據行政區人口來對比城市規模存在嚴重的誤導性,因為不同國家的城市行政區不具有可比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實際上,要讓中國地級市與美國城市在經濟意義的人口規模上具有可比性,一般需把中國城市的行政區人口除以 3 到 10,同時把美國的城市的行政區人口乘以 3 到 10。
這是因為中國的地級市大都包括幾個乃至十幾個區或縣,行政區劃要遠大于城區的范圍。而美國的城市行政區一般只對應于中國的核心市區,甚至只相當于其中一兩個區,通常要遠遠小于城區的范圍。
我們以中國九江市和美國波士頓市為例來說明這種差異。九江市面積 19085 平方公里,是波士頓市 231 平方公里的 83 倍。根據百度百科,九江市 2022 年底常住人口是 460 萬。而 2020 年人口普查,波士頓人口為 67.4 萬。百度百科和 360 百科顯示的波士頓人口也都在五六十萬之譜。不管根據哪個數據源,說九江市的人口是波士頓市的七八倍看起來并無不妥。
新英格蘭地區涵蓋美國東北部六州,而波士頓是新英格蘭地區的最大城市,美國科技、教育、文化重鎮,也是擁有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兩所頂尖大學的世界性城市。這樣一個城市僅區區六十幾萬人,比江西省的地級九江市的人口還要少一個數量級。很多人對此的反應是,中國城市的人口太多了,數量遠不如質量有意義。
然而,這種對比結論與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城市人口規模嚴重不符,更不用說有關數量和質量的觀點更站不住腳。城市是人口在空間上的聚集,其意義在于為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上進行面對面交流和互動提供可能,因此由通勤所表現的經濟和社會活動才是界定城市的關鍵。
在我見到的所有數據源中,Demographia 網站編撰的數據最能體現這種理念。該網站將一個城市聚集體定義為一片基本被建筑物覆蓋的連續的地表區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建成區,將聚集體的人口規模定義為居住在其連續建成區內的非農業人口。之所以要扣除農業人口是因為農業人口居住在當地旨在利用土地的種植價值,而不是獲取交流和互動的機會。
《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每年會公布中國各個設區市的建成區面積,以及市轄區的城鎮總人口。后者大致對應于建成區的非農業人口,即我們前面提及的城市聚集體人口規模。
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2021 年版》,九江市的建成區面積是 158 平方公里,市轄區的城鎮人口為 96 萬。九江市下轄潯陽、濂溪和柴桑三個區。從衛星地圖來看,潯陽和濂溪兩個市轄區的建成區完全連在一起,而柴桑區也就是之前的九江縣縣城的建成區則相隔較遠。此外,與九江城區隔長江相望并與九江人員交流和互動密切的湖北縣黃梅縣的小池鎮也已城市化。該鎮非農業人口約五六萬。九江的建成區如果不涵蓋柴桑區和小池,大約是 78 萬人,如果涵蓋的話,則是 100 萬人左右。
與此相比,波士頓都會區是一個由上百個市鎮連在一起的巨大的都會區。這個連續區域幾乎涵蓋馬薩諸塞州東部三分之一,往北延伸到新罕布什爾州南部,往南連接到羅德島州。這個區域基本融為一體,如從波士頓行政區跨一條街就到了另外一個市或鎮。按中國的行政區劃習慣,這些建成區與波士頓融為一體的市鎮早就會劃入波士頓市。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實際上是位于與波士頓市一河之隔的劍橋市。劍橋市位于米德爾賽克斯縣,行政上與波士頓市互不隸屬。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 2020 的數據,波士頓都會區面積為 9054 平方公里,人口為 494.2 萬。而涵蓋波士頓都會區在內的,以波士頓為核心的聯合統計區則是一個人口達到 846.6 萬的跨五個州的,內部高度交融的城市群。
當然,美國都會區或者聯合統計區與中國城市的建成區不直接可比。更合適的對比還是應該基于同一數據源,如我前面提到的基于一致性標準界定城市聚集體的 Demographia。
根據 Demographia 的 2022 年版,九江城市聚集體面積 215 為平方公里,人口為 92.8 萬人;波士頓城市聚集體的面積則為 9539 平方公里,人口為 743.7 萬。根據該網站界定的城市聚集體,波士頓建成區面積是九江的 44 倍,人口則是九江的 8 倍。
不過,使用同比例尺的衛星地圖來對比,我感覺波士頓的建成區雖然遠大于九江,但實際倍數似乎不到 44。我猜想這是因為 Demographa 對界定建成區采用的是建筑物密度非常稀疏標準。不管如何,對實地到訪過并熟悉兩地的人來說,波士頓遠比九江更大,人口更多符合人們對城市的通常認知。
城市就其實質性意義來說,就是促進交流和互動的人口聚集體,關鍵是其經濟和社會活動,而不是行政界定。我國對城市范圍和規模的界定高度依賴于行政區劃,而各國行政劃界方式千差萬別而且又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這些因素導致跨國城市對比容易給出嚴重誤導的結論,甚至可能對決策造成不利影響。
例如,按行政區界定,2022 年全球人口超過 1500 萬的城市依次為重慶、上海、北京、成都、德里、廣州、深圳、卡拉奇和伊斯坦布爾。這 9 個城市有 6 個在中國,其中人口超過 2000 萬的 4 個全在中國。這個數據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中國大城市的人口實在太多了。
但如果按經濟可比意義的 Demographia 定義的建成區人口來計算,全世界人口超過 1500 萬的城市聚集體就有 26 個,其中只有 4 個在中國,即排名第 4 的廣州、第 7 的上海、第 14 的北京和第 17 的深圳。在 Demographia 數據集中,各個城市聚集體的范圍一方面超越了行政區劃,另一方面又去除了行政區劃內與主城區隔離的遠郊區。像廣州就包括佛山,而北京則延伸到河北卻不包括延慶等遠郊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