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學術爭鳴】
作者:吳洪亮(北京畫院院長)
編者按
前幾期《學術爭鳴》聚焦“素描與中國畫”話題,專家學者展開了深入討論。素描是西方繪畫的基礎技巧,而中國畫的基本特質則在于筆墨形質。接下來,本刊將以筆墨為引,繼續探討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
本期兩篇文章中,吳洪亮提出,中國畫不能單純地以延續傳統筆墨作為文化使命,而要在此基礎上,與世界優秀美術作品進行交流互鑒、融合創新,將民族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國際藝術的語言,從而增強中國畫的生命力和傳播力。吳川淮則認為,將中國畫融入世界,如果脫離中國畫原有的筆墨語言乃至場所環境的限定,將綜合材料、觀念藝術、數字與新媒體技術等都歸為中國畫范疇,會改變中國畫最根本的特質,就不是中國畫了。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不僅帶動了全球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的發展,而且正在打破相互的邊界,不斷升維與融合。尤其5G通信和AI技術日益普及,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藝術家將會擁有更多的創作方式、信息渠道與展示平臺,觀眾也會收獲全新的觀賞體驗。因此,這個時代的中國畫創作在面臨巨大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機遇。中國畫要繼續發展,核心在于開放,不能閉門造車,更不能單純以延續傳統筆墨作為唯一的文化使命。
蓮蓬蜻蜓(中國畫)?齊白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