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崔永燾報道)3月11日,來自西寧市城北區馬坊街道西杏園社區的消費者代表與省消協義務監督員代表走進青海省計量檢定測試院,近距離感受計量工作,共促消費公平。
“人們常說‘半斤八兩’,在過去,半斤就是八兩,八兩就是半斤。年齡大一些的同志可能了解一些,年輕人則可能一頭霧水。這是因為過去民間長期使用的計量單位是‘司馬斤’,一斤就是16兩,半斤自然就是八兩。”計量專家李雪峰的科普課堂“衡器的作弊和反作弊技巧”風趣又引人入勝。
課堂上,消費者代表實地觀摩了市場監管執法人員查獲的“鬼秤”。一臺看上去很普通的電子秤,可以給出4個稱重結果,即正常結果以及加重10%、20%、30%以后的結果。若這臺“鬼秤”放在經營場所,消費者多半要被欺詐。而執法人員現場檢查時,“鬼秤”可以一鍵重啟,再拿砝碼測試,又是正常結果。
計量專家建議,消費者可將日常使用的手機在較為精密的衡器上稱重后記下結果,在買菜或者感覺稱重結果不對時,把手機放到相應的衡器上,看與最早的結果是否有出入,也可以隨時在經營場所設置的“公平秤”上復秤,出入較大時即時向市場監管執法人員或“12315”反映。
當天,消費者和義務監督員代表還走進青海省計量檢定測試院電學和熱學計量中心,實地觀摩智能電表強制檢定流程,感受計量工作對促進消費公平的重要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