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王安石在詩篇《梅花》中寫道:“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到全國三八紅旗手、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沙溝鄉寄宿制小學教師嚴花的名字時,就會想起這首詩來。的確,人如其名,見到她本人時,她戴著一副黑色框架眼鏡,神采奕奕的臉上充滿溫柔笑意。她的腿雖然有些顛簸,但卻時時能感受到她身上充盈著的一種不屈昂揚、積極向上的精氣神。恰如寒冬臘月里對抗寒風、香遠益清,綻放出朵朵幽香的梅花。
“我這腿呀,是小時候生病落下的病根。在我出生不到1歲時就患上了小兒麻痹,導致落下終身殘疾。”提起她的腿,嚴花的語氣之中充滿了遺憾。但俗話說,“上天為你關上一扇門時,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這句話,似乎也詮釋出了嚴花與她為之相伴一生的“教師事業”。
嚴花是沙溝鄉人。由于當時村子發展比較落后,那里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外出上學,基本都是留在家中幫助父母干農活。
嚴花說:“但我算是比較幸運的,由于身體的原因,我不能下地干農活,父母就讓我去上學念書。我也知道這個機會來之不易,在學習上特別努力、用功,1985年畢業后我回到村中,成為了一名民辦教師。”
自從當了教師后,嚴花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兢兢業業,對待孩子們更是視如己出、認真負責。由于她教學能力十分突出,1998年,學校通知考核前三名的教師可以到鄉上的中心學校任教,不必駐守基層,嚴花就是考核前三名的優秀教師之一。
“我記得,知道我要走的這個消息,村里有很多群眾都不愿意。而且這些孩子們我從幼兒園就開始帶了,一直帶到六年級畢業,心里也非常舍不得這些學生。”
就這樣,本來有機會能夠讓自己的平臺更加廣闊一些、讓自己的生活條件優越一些,但考慮到這些孩子們,她還是放棄了去鄉上任教的機會,這一留,就是十年。
直到2008年,由于集中辦學,學生全部集中到鄉上的寄宿制學校上學,那個時候她才走了。“當時我也就提了一個要求,我已經把那個班的數學、語文帶到了五年級,我和孩子們相處了很久也有了感情。我想著就是繼續帶下去,帶到六年級畢業,校長也爽快地答應了我的請求。”在隨后的全縣通考,嚴花所執教的班級的孩子們也十分爭氣,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提起這段往事,嚴花的嘴角仍然不自覺地向上揚起,很是驕傲。
“就在2009年,我帶上了民族班。為了讓民族班的孩子們的成績得到提高,我就反反復復教孩子們語文的生字與詞語,給他們聽寫。時不時給孩子們一些小獎勵,比如女孩子我就給她們買點頭繩,給男孩子買點小氣球、毽子之類的。有點小獎勵,孩子們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學習成績也就上去了。”談起帶民族班的經歷,嚴花講述了自己的方法。
多年以來,嚴花言傳身教,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她曾多次資助貧困學生給他們購買學習用品和冬夏季衣物及鞋襪等。有時她還自費帶領班上的優秀學生去西寧等地。
2013年5月,嚴花帶領班上的優秀學生去西寧動物園,讓孩子們目睹了好多只能在書上看到的動物;到科技館參觀,孩子們更是興奮不已,對每一件東西都那么感興趣,站在跟前看不夠,舍不得離開;文化公園的牡丹、人民公園的郁金香也讓孩子們大開眼界,在文化公園門口碰到了好多來游玩的阿姨們。她們看到嚴花領著穿民族服裝的孩子們游玩,那些阿姨們感到很新奇,和嚴花進行攀談后,阿姨們從談話中了解了這些山里的優秀孩子,非得要和孩子們合影留念并給孩子們買飲料、小吃等等……那次的游玩不僅拓寬了學生們的眼界、提高了學生們的認知能力,還有效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嚴花雖不是家喻戶曉,卻給每一位受教的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不是母親,卻給無數學生留下了慈母般關懷的深情。她熱愛教育事業,熱愛這群可愛的學生。嚴花說,今后將繼續做孩子們的良師摯友,繼續用真誠開啟學生們的心靈,用熱心、責任心澆灌出他們成長、成才的信心。
關鍵詞: 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