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進入三月,和煦的春風吹拂大地,正是春耕備播好時節。
3月18日,走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陶哈村,是一派繁忙的備耕景象,在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的萬畝飼草種植基地上,土地被拖拉機耕翻出一行一行土埂,壟起的土埂,是為過幾天的播種和飼草料生長提供合適的基礎條件。
各種農機具停在土埂旁進行著維護保養,一袋袋優良的肥料和種子被壘成城墻的樣子,它們正為今年有個好收成“蓄勢待發”。
幾年前,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通過流轉0.18萬公頃土地,利用三年的時間,將眼下這片曾經的戈壁灘變成了綠意盎然的飼草地。“你看看這廣袤的土地,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土地上長滿綠色青草的景象,是不是很美。”公司總經理鮑奎以幽默的方式讓記者感受到了荒漠變綠洲的樣子,今年公司又增加了0.12萬公頃土地,現在總面積為0.3萬公頃,規模的擴大將會為這里的百姓帶來更多實惠。
奔盛草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科技引領的飼草種植企業,依托青海省飼草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等省內飼草領域科研、教學、推廣主要單位和力量,采取“兩地一站一體”的創新協同推廣模式,實施“糧改飼”“高產優質苜蓿示范”等高效生產集成技術試點項目。
通過搭建“科研+推廣+基地”的運營模式,引進試種83個飼草品種,示范種植紫花苜蓿、燕麥及小黑麥等12個地方主導品種,首次應用苜蓿保護播種、節水灌溉、全程機械化作業等技術,在戈壁荒灘上成功建植萬畝飼草生產基地。
種植面積擴大,灌溉面積也隨之擴大,該公司職工謝志邦是尕海鎮富源村村民,這幾天他和公司其他職工忙得不亦樂乎。打井、安裝噴灌機、安裝輸水管道、整理農田電網……他說,為滿足今年灌溉需求,在播種前還需要增加9口井。
往常,謝志邦主要負責給地里澆水,機械化灌溉讓他省了不少事,“我只需把設備開關的閥門操控好,每隔兩個小時輪換一片土地澆水就行。”
謝志邦所說的澆水,其實是一種叫微噴灌的節水灌溉技術,這一技術可以均勻地把水噴灑到植物所需要的地方。謝志邦說,對于地里的燕麥和苜蓿來說,微噴灌就像南方的綿綿細雨落在身上,幾乎沒有感覺。目前,基地里還采用了水肥一體化,實施了德令哈地區首創的先進大田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
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由于去年全國飼草缺口比較大,基地上的飼草沒有入庫,在地頭就被拉走了。”鮑奎說,柴達木盆地地域遼闊,光照條件好,大自然就是天然的烘干機,收割的青草曬兩天就能成青干草,而且干草的水分在百分之十八以下,品質、營養可與進口飼草相媲美。去年每噸的出貨價格都維持在2400元左右,相繼打通了四川、甘肅、寧夏等省(區)的銷售渠道,并與蒙牛、圣牧高科等企業達成采購意向,實現了優質、優價。
“除此之外,去年公司向周邊養殖戶銷售飼草料數量也很可觀,為讓養殖戶們享受到企業紅利,每噸青干草為養殖戶優惠100元、共銷售了500多噸;每噸青貯玉米優惠50元、共銷售4000噸。”鮑奎說,現在除了尕海鎮的養殖戶以外,其他鎮上的養殖戶也會到公司購買飼草料。
眼下,正是春耕備播關鍵期,奔盛草業有限公司已為新一年的播種備足了“干貨”,公司準備了燕麥、苜蓿和玉米種子500噸,化肥、有機肥1500噸,安裝節水灌溉設施0.17萬公頃。
待到四月中旬,這些“干貨”將播撒在眼前這片“希望的田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