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生態保護學者呂植指出:在三江源,人與自然相處的核心或最關鍵的問題是人與野生動物能否和諧相處。
隨著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諸多因素的影響,曾經涇渭分明的人獸生活區開始模糊、重疊,野生動物頻頻光顧人類生活區域,或對人類生產生活構成挑戰。這反映了野生動物活動習性和規律的某種改變。這些變化體現了人與自然相處的新情況,體現了三江源生態系統自身的動態性。在這動態性的進程中,由于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與自然生命之間達成了一種微妙的新的平衡。
當全球冰川退化、氣候變遷等成為全世界關注的話題時,住在黃河源冰川下的牧民們,也行動了起來,加入觀測冰川的隊伍中來。在夏季牧場,大自然就是天然的生態課堂,牧民們還會教孩子認識自然界的一花一草和動物朋友。
在玉樹巴塘鄉,人們早已習慣與野生動物共居一處,大多數時候互不相擾,但這幾年,人們隔三差五就會聽到一個讓人心慌的消息:山上的藏棕熊下山覓食,進村了。
三月快近尾聲的時候,斑頭雁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回到了三江源。求偶成功后,它們開始營巢產卵。通常,斑頭雁會在人跡難至的湖邊或是懸崖上營巢。這幾只斑頭雁就選擇了與湖水相隔一條馬路的這面崖壁來營巢。公路邊的崖壁上,兩家斑頭雁在爭地盤,營巢孵卵。夏天快要來的時候,兩家的小斑頭雁出生了,一出生它們就學會了怎么穿越馬路。
青藏公路的五道梁段,地處可可西里腹地。這條修建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公路,在無人區架起一條物資供應的“生命線”。五道梁棲息著眾多野生動物,還是藏羚羊繁育遷徙的必經之地。站在公路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美麗的高原精靈。為了幫助藏羚羊穿過馬路和鐵路,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打擾,人們想了很多妙計高招,同時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野生動物對環境變化有著一定的適應性。
普氏原羚是一種如今只在青海湖周邊棲息的珍稀動物。其野外種群的數量一度不足300只,但經過政府以及當地牧民十多年的努力,其野外種群數量現已接近3000只。青海湖南岸保護站的吳永林用他半生的職業生涯見證了這一變化,他說:野生動物是人類最好的、不會說話的朋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