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古城新韻與秀麗山水相輝映,全域旅游發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進入文旅融合新階段,海東市平安區不斷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打造優質文旅品牌,激發多層次消費能力釋放,致力于讓文化發展有活力、旅游發展有魅力,致力于“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更好地滿足群眾憧憬和向往的“詩與遠方”。
產業因旅游而興
百姓因旅游而樂
3月19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李翔一家三口早早就整理好行囊,準備過個不一樣的周末。從西寧出發四十公里左右,四十多分鐘車程,李翔一家自駕游來到了海東市平安區一處采摘園,與西寧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相比,這里依山傍水、鳥語花香、河水潺潺,讓工作一周的李翔感到輕松、自由和愜意。
進入采摘園,春意盎然,草莓紅得像一個個小燈籠,綠綠的草莓葉在陽光下更顯活力與生機,園內瓜果枝繁葉茂,碩果累累,一股淡淡的香氣撲鼻而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來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
在相鄰的多肉植物大棚內,展示臺上擺放著形態各異的多肉植物,吸引游客駐足,工作人員細心地把每盆植物都貼上了名字和價格標簽,在這里游客既可以免費暢游,又能現場選購產品,盡情享受閑暇愜意。
“天氣熱了,周末全家人出來游玩,不僅可以品嘗到新鮮的瓜果,還可以欣賞沿途風景,心情特別好,也能讓孩子更多體驗、了解鄉村旅游文化。”李翔說。
平安區距離西寧機場僅十多分鐘的車程,從西寧出發,坐動車僅需二十多分鐘便可以到達。觀美景、嘗農家飯、住農家院,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假期到平安短途游。在距西寧半小時的經濟圈里,平安區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景區環境的同時,也讓更多游客切身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休閑娛樂活動,真正體驗到了游、逛、吃、住一體的輕松愜意。
美食挑動味蕾
非遺傳承體驗鄉愁
騰騰蒸汽之間,一片片指甲蓋大小的面片快速飛入鍋中,沒入沸水后又翻騰起來,浮上水面用漏勺舀起來,濾掉湯水,倒入一旁的炒鍋之中,加上調味的醬汁以及羊肉、洋蔥、蔬菜等,一碗碗尕面片就出鍋了。另一旁,有金黃香脆的干板魚,出鍋后撒上辣椒等調料,頓時香氣四溢,咬上一口,外酥里嫩。
走進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映入眼簾的是青海各類特色小吃,老酸奶、狗澆尿、羊腸面、攪團、“洋芋津津……”穿梭于每個鋪面前密集的人流之間,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端著剛出鍋的美食,大快朵頤,贊不絕口。
沿著古樸的青石板路踱步,置身仿古的老火車站、郵政所、人民公社等建筑,讓人的記憶一下回到了幾十年前,門樓、雕梁的戲樓和庭院前的小溪,喚醒人們深處的記憶。游客累了便鉆進一處茶樓,聆聽美妙動聽的“花兒”、平弦演唱,接過店家遞上的暖壺,坐在湖邊觀賞美景,喝著蓋碗茶,閑話桑麻,無比舒心陶醉。
如今,平安的美不僅在于優越的生態環境,更在于深厚的文化積淀。游客在旅游期間,已不再滿足于到景區“打卡游”,更愿意選擇看民俗、看歷史、看文化。通過這些河湟區域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筑和傳統美食、老工藝、老藝術,勾起人們對河湟的鄉愁記憶。
近年來,平安區聚焦非遺保護與傳承,將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全域化的文化旅游新空間。同時,作為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之一,平安區探索區域鄉村旅游扶貧實踐路徑,帶動當地村民就業,改善鄉村生態面貌,打造民俗旅游的特色體驗地,逐漸形成宜游帶動宜業、宜業助推宜游的循環發展模式,成為青海的又一張旅游新名片。
全域旅游融入平安文化符號
2021年以來,海東市平安區文體旅游廣電局在文旅融合發展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截至2021年12月,平安區旅游收入達5.87億元,同比增長20.04%;全區旅游人次達213.4萬人次,同比增長19.22% ;完成文化和旅游投資額達6.09億元。
平安區堅持以文旅融合發展為中心,全力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聚焦文化傳承、文旅融合、全域旅游、文物保護、優質發展等戰略,精準施策、精準惠民,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努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平安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和古驛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在公共文化服務上,大力推進標準化、均等化、精準化、特色化,平安區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向農村社區集聚、向基層群眾傾斜,把文化建設最明顯的短板、最薄弱的環節、最基礎的部位夯實做強。深入實施跨界融合發展戰略,積極培育文旅新業態、新產品,努力構建文旅文體融合發展的空間布局,力爭把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做深、做實、做細,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成功創建,為打造區域文化高地提供產業動能和文化支撐。
在河湟文化的傳承上,平安區挖掘平安文化、驛站文化、祈福文化,編輯整理平安人文歷史、景點、美食、生態變遷、脫貧紀實等系列叢書,征集平安文化旅游主題歌曲,開展平安詩歌征集、音樂作品創作,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發展。提煉平安文化符號,將平安文化元素植入城市建設、建筑風格、道路裝飾、旅游景區等,集中體現平安傳統藝術、傳統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風情,豐富文化內涵,增添鄉愁記憶。
隨著旅游事業發展步伐顯著加快,今年,平安區將繼續實施旅游基礎項目5項,總投資170萬元;實施旅游要素建設項目5項,總投資70萬元;旅游體系建設3項,總投資40萬元。
怎么吃怎么玩?
游玩體驗攻略都在這里
景點
●平安區是唐蕃古道和古絲綢之路南線的重要驛站,這里不僅有眾多歷史古跡,還有峽群森林公園、東溝林場、硝水泉傳統村落,是夏天省內休閑避暑的好去處。近幾年來,平安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著力打造一批風景別致,獨具特色的“浪山”點,石壁花海、蓮花山莊、旖旎六臺以及城區眾多濕地公園。徜徉在花海和溪流聲中,感受和家人團聚的歡愉,在農家院中休息吃飯,愜意自在的體驗讓人們流連忘返。
休閑
●山水田園風光游、農家美食鄉村游、風情文化人文游、富硒果蔬采摘游,平安區深度開發旅游資源,探索洪水泉休閑農場、白沈溝文創農業、瓦窯臺特色民宿、馬驛新村特色餐飲等全域旅游新模式、新業態,深入實施“行業+”戰略,重點打造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游、平安鎮馬驛新村、平安鎮白沈溝富硒果蔬采摘觀光游、三合鎮冰嶺田園綜合體、古城鄉傳統射箭健康運動游、沙溝鄉卓倉部落風情游,巴藏溝登山、露營、觀星戶外游,開啟全域旅游發展模式。
美食
●在游客吃喝玩的選擇上,除了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的青海地方小吃,游客不妨品嘗平安柴火雞。平安柴火雞不僅在當地家喻戶曉,每逢節假日,很多周邊游客也慕名而來。與此同時,平安月餅、平安牛頭宴也是平安區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富硒農產品,富硒果蔬、富硒蒜醬食品和平安繡、平安枕、平安鞋等文創產品也是平安行的特色和亮點。晚上,“花兒”演唱會、小吃夜市一條街、電音節等活動更是讓游客直呼過癮。
路線
●當地旅游部門對旅游線路進行了規劃,其中包括蘭西經濟圈旅游線(蘭州-民和-樂都-平安-互助-西寧-青海湖-茶卡鹽湖-祁連風光旅游景區-門源-蘭州)、絲綢之路旅游線(平安-西寧-塔爾寺-青海湖-茶卡鹽湖-卓爾山-張掖-酒泉)、唐蕃古道旅游線(平安-互助-西寧-塔爾寺-青海湖-日月山-倒淌河-瑪多黃河源-玉樹-稱多),以及海東市旅游圈旅游線、平安經典一日環線游等線路,期待你的選擇。
創新+創意
譜寫全域旅游“詩和遠方”
為助力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平安區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鎮文化陣地、旅游景點、星級鄉村旅游接待點游客接待、停車、環衛、文化服務等基礎條件,優先解決鄉村旅游扶貧村(點)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加快完善旅游景區標志標牌、導游導覽圖、景點解說牌等旅游標志體系。繼續爭取旅游廁所項目,推進“廁所革命”,提高旅游廁所覆蓋率。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設進度,推動線上與線下服務平臺統籌推進,發展智慧旅游,不斷優化旅游綜合服務功能。
平安驛作為平安區重要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注重在提升服務質量、完善產品種類、提升核心競爭力上下功夫。同時,重視平安柴火雞品牌效應,統籌規劃平安柴火雞產業發展道路,拓寬平安柴火雞受眾市場,引導柴火雞產業發展壯大。啟動《平安區“青繡”發展三年計劃》,挖掘、培育一批“青繡”藝人,針對性開展專項培訓,按計劃、分步驟申請評定省級藝人。引進有實力、有意向的文化企業,整合現有“青繡”資源,創新投入和市場化運作機制,構建“非遺+文創”“非遺+民宿”“非遺+景點”等發展模式,做大做強平安青繡產業。
在做好配套服務的同時,平安區把鄉鎮文化站(室)建設成集群眾文體活動、非遺傳承培訓、圖書閱讀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實現從“送文化”到群眾“迎文化”的轉變。規范旅游管理服務,指導鄉村旅游經營者照章服務與經營,規范市場經營行為,確保文化旅游市場平安有序,推動旅游業從“粗放式管理”向“依法規范管理”轉變。
平安區創新“三區人才”管理與培養,指導各鄉鎮創作高質量文藝節目,扎實開展文藝節目創作與演出,選取優秀節目在大型活動中演出。創新開發特色村鎮,深度挖掘村鎮特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村鎮。以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平安驛獲評4A級旅游景區為契機,全力推進平安驛特色小鎮建設,大力開發三合田園綜合體、硝水泉傳統民居等村鎮資源,努力開發特色村鎮蘊含的巨大發展潛力。
創新舉辦品牌節事。在一如既往做好連續十六屆“相約平安”活動的同時,平安區連續開展“杏福嶺·平安與春天的約定”、連續五屆鄉村旅游季、非遺展演等。不斷整合文化、旅游、體育等所有資源,積極嘗試文旅融合、文體融合發展之路,成功承辦第七屆青海省民族傳統弓射箭精英賽暨全省“敬老月”啟動儀式,搶抓機遇,以此積極申報中國傳統弓射箭之鄉;深入調研,大膽嘗試,與青海省國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有效對接,企業充分發揮優勢,秉承“堅持產業引領,夯實振興基礎”的理念,助力平安區鄉村振興,聯袂成功舉辦“喜迎冬奧·祝福祖國”平安區第二屆冰雪季,蓮花山冰雪大世界成功開啟,打造推出石壁“彩陶火鍋”,填補了平安冬季旅游的空白。集中策劃開展“花兒”會、旅游服務技能大賽、傳統弓賽事、趣味農民運動會等一批群眾喜聞樂見、質量高、影響大、有品位,參與性、體驗性強的活動,在創新突破中推動旅游產業加快發展。創新打造文創街區,平安區充分挖掘和展現街區文化,將平安坊步行街、三千坊步行街打造成為文創街區,突出文化和創意的融合發展,引入文化創意產業,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群眾受益的長效街區建設機制,實施文創產業集聚工程、文化品位提升工程,形成網紅效益,推動三產健康快速發展。
以創建“中國詩歌之鄉”為契機,平安區編印“平安詩箋”、《古驛平安》旅游畫冊,集結出版“平安文叢”,開展“中國硒都·詩意平安”全國詩歌大賽征稿,打造以“五個一”為主要內容的詩意景區、詩意公園、詩意校園、詩意村鎮。努力爭創繼“中國硒都”名片之后的又一張“國字號”文化名片,使城鄉有詩情,村落有畫意,圍繞做美做優鄉村旅游、做全做細景區旅游、做好做足優質旅游,致力于景區帶動、民宿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新路徑。
平安區文旅系統將堅決貫徹中央、省市和區委區政府關于文旅融合發展的各項決策部署,團結帶領廣大文旅系統干部職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在全域旅游創建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上接續發力,奮力推進全區文體旅游廣電事業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