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樂觀可以改變生活,勤奮可以成就夢想。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原本是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四處打零工的農民。如今,靠著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變身為家政行業從業人員,他們身上有著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也許他們在社會中微不足道,但他們卻成為照顧“一老一小一病患”的中堅力量。
劉錦:從家政“小白”到行業能手
2015年冬天,劉錦在同村一位大嫂的介紹下,進入了家政行業。“其實那會兒還談不上是家政行業,就是進城當護工。”劉錦告訴記者,她接到的第一份單子是給一位患了腦梗的老人當護工。當時的她有些手足無措,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照顧老人。于是她向同村的大嫂請教,大嫂告訴她把顧客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照顧。
就這樣,毫無經驗的劉錦將老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一般,悉心照顧了18天。18天里,劉錦對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贏得了老人和家人的認可,最終得到了4800元的報酬。“當時顧客給了我4800元的現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干。”劉錦笑著告訴記者。
就這樣,劉錦嘗到了家政服務行業的甜頭,她變得更加努力和用心。參加培訓、買書自學、考取養老護理證書……一步一個腳印,劉錦憑借著樂觀向上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一路攀登,如今成為互助縣家政從業人員中的佼佼者。
在7年的家政工作中,讓劉錦最記憶猶新的是一位身患糖尿病的老人。老人因糖尿病并發癥導致右腿截肢,而且傷口遲遲難以愈合。劉錦每天為老人擦洗傷口、上藥,日復一日,老人的傷口竟然愈合了。后來,老人想安裝假肢,劉錦考慮到老人安裝假肢會不適應,很有可能造成傷口的磨損潰爛,于是她再三勸說老人先不要安裝假肢,每天教老人如何坐輪椅,如何自己上廁所。就這樣,劉錦照顧了老人4個月后,老人已經完全能夠自己完成這些動作。
“嚴爺爺和嚴奶奶,總是把謝謝掛在嘴邊,他倆還開玩笑說讓我當他們的女兒。”回憶起這段經歷,劉錦既高興又感動。
劉錦告訴記者,剛開始當護工時,她囑咐孩子不要告訴別人媽媽是在當護工,覺得有些難為情,如今的她已經完全轉變了觀念。“現在有人問我做什么工作,我會驕傲地告訴他,我是一名家政從業人員。”劉錦的眼神中充滿驕傲和自信。
劉錦總是這樣樂觀、積極向上。她說,自己還要繼續學習,讓能力更加專業,還要帶動村子里更多的人加入這個行業,通過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
雷啟:悉心照護贏得好評
初次見到雷啟,整潔的衣著、黝黑的面龐、略帶羞澀的言談,無不讓人感受到這位家政人身上的那份淳樸與善良。
這位入行僅兩年便在全省家政技能比賽中斬獲各種獎項的中年漢子,憑借著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雷啟的老家在互助縣林川鄉窯莊村,之前的他農忙時種菜,農閑時打工,每年夫妻二人也能賺得6萬元左右的收入,日子過得還算不錯。2020年,雷啟聽說縣上很多人都去了省城從事家政行業,收入可觀,于是他開始動心了。在外甥女的介紹下,雷啟也加入了互助家政的行列。起初的他,只是想著這個行業能夠賺錢,但沒想到,這兩年的護工生涯帶給他的不僅是可觀的收入,更有一些難忘的經歷和些許遺憾。
當時雷啟在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照顧一位患有腎病的老人,老人每個星期都要透析3次,雷啟每天陪在老人身邊,照顧了老人一個月。由于老人基礎病較多,最終回到家中進行保守治療。雷啟對老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讓老人對雷啟念念不忘,回到家后多次打電話希望雷啟可以去家中繼續照顧,但因雷啟從未有過去家中照顧病人的經驗,加之自己也正在照護別的病人,因此沒能如老人的愿。
隨后,老人家的女兒多次給雷啟打電話,希望雷啟即便不能去照顧老人,也可以去看看老人,陪老人聊聊天。于是,雷啟跟正在照顧的顧客請了兩個小時的假專程去看望了這位老人。“我去了老人家里,給老人洗了頭和腳,陪老人聊了一會天。”雷啟說,第二天一早,老人的女兒打電話告訴雷啟,老人離世了。“聽到這個消息后,我狠狠地哭了一場,說實話,沒能完成老人的心愿,真的是我這輩子的遺憾。”回憶起這件事,雷啟眼里泛著淚花,幾度哽咽。
雷啟告訴記者,自那次以后,只要有客戶提出去家中照顧老人的要求時,他都會盡自己所能去滿足。在雷啟看來,自己如今從事的這份職業,不僅能夠增加家庭收入,而且還可以為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作出一點點貢獻。
石曉旭:從護工到家政公司老板
第一次見到石曉旭,他身穿藍色西服、白色襯衫、一雙黑色皮鞋,在互助縣塘川鎮的培訓班上進行崗位對接。他拿著公司的資料,認認真真地向每位參加培訓的學員介紹著家政服務行業的前景以及家政從業人員的相關權益保障。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他耐心細致地講解,即使口干舌燥也沒休息。
第二次見到石曉旭,是在他的家政公司——青海省嘉榮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同樣西裝筆挺,正在向前來觀摩的領導認認真真介紹公司發展現狀……井然有序的辦公環境、規范專業的培訓學校、堅強有力的黨支部,無不令人感嘆這樣一位家政人,對家政服務行業竟是如此的用心和熱愛。
踏實肯干、能吃苦,是身邊人對石曉旭的評價。其實,石曉旭也是護工出身。這一切還要從2018年說起。2018年,對石曉旭來說終生難忘。這一年是他最窮困潦倒的一年,也是他人生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當時的他因生意失敗,走投無路。為了生活,他找到了自己的表姐,聽說表姐在一家公司做護工,所以他想看看自己能不能也去做護工。于是,經過表姐的介紹,石曉旭成了一名護工。
在服務完第一個顧客后,公司的負責人發現石曉旭有頭腦、能吃苦,做護工有些屈才,于是讓他負責對接公司的業務。在對接業務的過程中,石曉旭發現西寧許多家政人都是來自自己的家鄉互助縣。于是,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開一家自己的家政公司,一方面能夠更好地服務大眾,另一方面能夠帶領家鄉人共同致富,讓老鄉們有個“娘家”。
說干就干,石曉旭瞄準家政市場“一老一小一病患”需求大的機遇,及時注冊了青海省嘉榮家政服務有限公司。不到兩年的時間,他的公司已經有管理人員6名,互助籍員工300多人,而且還成為互助家政服務業協會理事單位。
青海省嘉榮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的家政人員主要來源是下崗工人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為了提供專業的服務,石曉旭十分注重專業的培訓。他的公司有一套自創的培訓體系,每位來到公司上班的員工,都會經過公司7到15天的培訓,合格后才能安排上崗。同時,他十分注重對家政人員的權益保障,顧客和員工發生分歧時,他總能夠合理化解,讓員工更加安心、放心地去工作。
如今,借著互助縣打造“互助家政”品牌金名片的“東風”,又一個宏大的家政夢在石曉旭心中萌生了,“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公司的家政從業人員能力更加專業,讓我們‘互助家政’品牌更加高端,為社會上的一老一小一病患更好服務,也希望我們‘互助家政’走出青海,走向全國。”
馬新德:省城各大醫院的“護理明星”
“第一次走出家鄉在省醫院找了一份護理工作,回到村子的時候鄉親們問起來,我不敢說自己是做護工的,怕村子里的人笑話一個男人去伺候別人,只好說自己在外面當保安。”出門務工難過自身觀念關、村干部思想關、村民輿論關,更何況是男護工,說起從業之初的經歷,馬新德感慨萬千。
馬新德是互助縣哈拉直溝鄉費家村人。在過去的艱苦歲月里,許多互助人早出晚歸“站大腳”,在省城從事體力型的工作。馬新德也是如此,他賣過菜,干過苦力,不僅累,收入還低。在結婚生子后,家里增加的支出壓得馬新德喘不過氣。那時馬新德的妻子在做保姆,于是需要掙錢養家、又缺少一技之長的馬新德便萌生了跟妻子一起做護工的想法。
“我不覺得男人做不了家政。”馬新德告訴記者,“在家政服務過程中,有不少客戶定向尋找男護理員。雖然女性更細致,但同齡的男性群體,在體力上更占優勢。這工作要想做得好,就是要細致一點、耐心一點、不怕臟不怕累,掙的錢肯定比打零工多。”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今年55歲的馬新德成為省城各大醫院的“護理明星”,也成為互助家政行業的佼佼者。
“我在康復醫院做男護工整整10年了,從最初每天25元到現在每天400元,我靠做護工翻身了!”近幾年,在經過互助家政行業協會組織的多次系統護理知識培訓之后,馬新德對工作更加得心應手,也可以接報酬更高的護理訂單了。
隨著收入的增加,馬新德也變得更加自信從容:“你看,我們夫妻二人共同在一家醫院做護理工作,一個月收入少說也有2萬元,雖然熬夜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如今我在西寧買了房買了車,子女們也出息了。”
馬新德是互助家政行業從業人員中最具典型意義的一位。他憑借自身的勤奮努力換來了如今的幸福生活,而且他還帶動身邊更多的鄉親加入到了互助家政的行列。
馬新德告訴記者,現在有時候回老家,身邊一些年齡相仿的老鄉也會跟他打聽工作的事情,問他收入怎么樣,學起來難不難,也想試一試。“現在的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憑力氣和能力吃飯,不比別人差。”在馬新德的帶領下,村里10多名青壯年勞動力共同走出去從事家政行業增收致富。
如今,越來越多的男性從業人員進入養老護理市場,背后是擇業觀的轉變。特別是隨著月嫂、育嬰師等職業的興起,讓不少中年女性在職場中實現了價值,進而影響到了家中的另一半,目前許多男性家政從業人員,很多是由家人介紹而來。“男性力量”的注入,對家政乃至服務行業的發展都將產生正向作用。
李芳業:家政行業夫妻檔
29歲那年,迫于經濟壓力,來自互助縣的李芳業只身一人來到西寧。從農村到城市,李芳業像無數外來務工者一樣,在這座城市里尋找機遇。李芳業告訴記者,在從事家政行業之前,她曾經當過洗車工,在河壩上當過小工,甚至當過“站大腳”。“知識水平有限,我從事過很多行業。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只能從事最低端的勞務工作,其實就是干苦力。年輕時候還能做一些,隨著年齡增長,很多苦力活干不了了。”李芳業說。
有一天,同村的鄉親給李芳業介紹了一份護工的工作,一天十幾塊的報酬讓李芳業動了心,但是進入雇主家中后,才發現這份工作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當時護理的是一位患病的老人,自己沒有照顧病人的經驗,所以并沒有堅持下來,但是我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將這條路走通,走順!”李芳業告訴記者,從那之后,她會自學一些簡單的護理知識,在后來的工作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工作也變得輕松起來,收入也相對提高了。
可是好景不長,當李芳業拿著工資回家時,換來的卻是丈夫張義賢的不理解。張義賢認為護工就是伺候人的,不是光彩的工作,在丈夫的極力反對之下,李芳業放棄了自己的護工職業生涯。
就這樣過了一年。這一年中贍養老人、撫育子女的開銷,丈夫意外受傷的開銷都重重地壓在了李芳業的肩頭,捉襟見肘的日子讓李芳業下定決心,于是她說服了丈夫一起加入家政行業,一起打拼。就這樣,兩人再次來到了西寧,有了丈夫的支持,這次的李芳業信心倍增。
向記者說起往事時,張義賢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佩服自己的妻子,感謝自己的妻子。“我現在對這份工作很滿意,不僅收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每天都能學到新知識,和過去相比,樂觀、自信了很多,護工的知識非常多,所以自己成長的空間還很大。”
說起這十幾年的從業經歷,讓李芳業最為感慨的還是從剛開始的不被認可到現在的越來越被尊重。“從前,大家都說我們這個行業是伺候人的,感覺瞧不上。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有了規范的公司,還有了家政協會,權益也有了保障,我們更有信心繼續做下去。”李芳業說道。
關鍵詞: 系列報道